诡辩之术的原理是什么(诡辩之术什么意思)
导语:诡辩之术的原理
在日常中我们很容易听到一些有道理,却又总觉得那里不对的言论,
而这就是诡辩之术,
所谓诡辩之术,若身在其中有时明辩是一件困难的事,这里总结一个公式以便以明辩诡辩的言辞。
所有诡辩之术,就是1+1=2.那么2就等于1或1就等于2。或反之2不等1,那么1+1就不等于2。.诡辩的理由就是既然1+1=2那么2就是由1组成的,那2=1或1=2就是成立的。或2不等1,那么1+1就不等于2。
这是所有诡辩之术的基本逻辑。
历史上最著名的诡辩则出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白色+马等于白马,那么白马并不是马,这看似是很合逻辑的的,这个结论的实质是2不是1所以1+1不等2的概念混淆。就是白马不等于白色+马。
还有一个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出自《庄子 秋水》,中提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全文翻译: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庄子的诡辩也是如此,惠子在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之时是1,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另一个1,那惠子的结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就是1+1=2.而庄子的诡辩就是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就是那回到前面2就等1,其意思就是回到前面,你在提问时,就知道1+1=2那么2就等于1.
再举个西方的:有两个15岁的中学生找到教他们希腊文教师的办公室,问道:“老师,请问:究竟什么叫诡辩呢?”这位精通希腊文且又精通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稍稍地考虑了一下,然后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作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说,“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洗了澡呢?”“干净人。”两个青年人改口说。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然后,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了澡呢?”
“脏人!”学生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
“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青年人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两人谁都没洗。”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地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解释呢?”两个学生不满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正是如此,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不停的变换1等于2,2不等于1所以1+1不等于2的概念混淆。诡辩论的实质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诡辩论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把概念的灵活性变成主观的任意性。
再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如闯红灯会出交通事故,那么闯红灯不一定出交通事故,不闯红灯不一定不出交通事故”;再比如如“锻炼身体有益于健康,那么锻炼身体的人不一定健康,不锻炼身体的人不一定不健康;这在很多人认为也是一种诡辩。而这事实上不属于诡辩。原因是1+1并不完全等于2.那么论证合理性质疑是允许的。这点是需要区别对待的。
虽然显的有点胡搅蛮缠,因为前提已经给出了会,表示可能的意思,也就是表达了,闯+红灯可能等于交通事故,而不是必然的1+1=2的结果。
所以诡辩的本质就是混淆概念以达到逻辑上的跳越,从而达成对原有逻辑的破坏和误解。
本文内容由小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