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寺简介(普安禅寺庙)
导语:港口普安寺
从千岛湖镇沿排岭半岛前往安阳、里商方向,过上江埠大桥就是港口大桥。大桥之下水域,据说就是原来有名的古镇之一港口镇。
港口镇处在武强溪(遂安港)、文源(商家源)与新安江交汇之口,故称文武双港口,是淳、遂、歙的水路交通要道,是一个贸易发达、商业繁荣的集市。
乾隆光绪淳安县志记载:普安寺,在县南二十里。宋建隆三年建(962年)。明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商文毅辂新之。中有文毅公祠。长子侍讲良臣,次子少卿良翰配享焉。隆庆四年(1570),邑令郑公应龄重修。这普安寺就是港口镇的佛教名刹。
南宋状元方逢辰弟弟、进士方逢振有《普安寺记》。方逢振考中南宋景定三年进士,历官史实录院检阅文字,迁太府寺簿。宋亡,隐于家。在县城郊区的清风潭筑室(风潭精舍)读书。兄逢辰去逝后,讲学于石峡书院,人称山房先生。根据该《记》,新安江、武强溪“二流之会”,有峰隆然,以控淳、遂。普安寺就位于此。宋末元初,原淳安有佛教场所39处,普安寺为第一。宋亡之前,普安寺“苍藤古木,萧然翳蔽,翠岩千尺,别是人世。翕翕热热,僧游其间。元兵攻掠,寺庐火于盗。元初,僧复礼募缘复建,有钟楼藏宇、佛殿法堂、僧舍庑厨库,前后化时近十年,复厥如初。
港口镇处在里商与县城之中间。据光绪《淳安县志》记载,明朝状元里商商辂曾在普安寺读书,中年罢相及晚年退休之后,还常常到普安寺憩茇(休息住宿)。成化十三年,商辂64岁退休回家。十八年(1482年),69岁的商辂修缮普安寺。二十二年,商辂73岁,寿终正寝。普安寺建商文毅公祠,肖像社而稷之(祭祀)。其子商良臣、商良翰配享祠中。隆庆四年,县令郑应龄重修。
据里商芝山商氏宗谱记载,商辂早年在普安寺读书,在佛殿后有三间书屋。后来商辂不仅修缮普安寺,还捐田地山塘五百余亩。因此,普安寺后来将三间书屋改作商辂祠。清朝,因普安寺祀产荡废,商氏子孙又捐田地九亩多,以助供奉。
附:
普安寺记
佛庐于青溪者,凡三十有九。而盂粥盆饭则普安为第一。予筑室读书清风潭上,顺流以东三里,折而北又五里,复折而南,峰断流分,有峰隆然起而伛倭以伏,若虎踞熊卧,横绝二流之会,以控淳遂。苍藤古木,萧然翳蔽,而普安刹焉,翠岩千尺,别是人世。出林跬步,即翕翕热热,僧游其间,非铁肝汗胁鲜有不动心者。予丙子避地于杭。越明年,寇平,缆舟西上而过之,则庐已火于盗。但见寒烟断础,荒草颓垣而已。四顾阒其无人,旁有室斗大,茕然一衲,如孤云野鹤,凄其憔悴,俨绘像而事之。予为之怆然。归旧隐且十年,有僧复礼访予于清风潭上。问向所经从,则云栋雪脊,奂然一新矣。问昔之茕然憔悴,造次颠沛于是者,谁欤?曰礼也。问今之轮奂翚飞,幻出于寒烟荒草者,谁欤?曰礼也。礼率其徒,撙节粥饭,苦心殚力,以济登兹。钟楼藏宇创于庚辰,佛殿法堂建于癸未,僧舍两庑厨库成于丙戌。礼之来求以记岁月云尔。予嘉其流离困踣不忘所事,坚忍强耐以复厥初。于是喟然叹曰:凡物废兴成败不可得而知也。天高地下,往古来今,一兴一仆,一起一灭,消而长,长而消,相寻于无穷。此岂可得而知哉。盖自有不以兴仆起灭消长而为之。消长者,则存乎人。
《集虚斋述闻》
邑前新安江溯游而东二十里许,遂安有一水自南来汇之,维舟纵横,村居民绾其口,久之成走集,是名文武双港口,中有古刹曰普安寺,商文毅公故读书处。公既迹,犹系心中不忘。中年罢相归及晚里居,常所憩茇也。骑箕天上,寺僧遂肖像社而稷之。古妆法服,尊严若神。自家人俎豆外,岁时伏腊并走村翁,如是者百数十年。明崇祯十七载(1644)三月十八日向晦,像忽自堕落,成百杂碎,无一寸正方员者。寺惊报其家,家人群咎寺僧不缮完葺,雨淋日炙,以及此忧也。就而视之,则屋墙持持,上盖旁障,鸟鼠攸去,而法座亦如故。私心窃怪之。阅再旬余,乃知三月十九,神州陆沈,鼎湖龙去,而公先一夕以土木之身殉云。昔宋德佑间,谢叠山知信州,经铅山分水岭,下僧舍宿焉。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自昏至丙夜不绝,询之则寺旁即辛稼轩墓也。于是,叠山炳烛作文以祭之。盖是时宋将亡矣。辛故喑鸣叱咤,鸣其不平。如此以视文毅,颇复相似,而文毅尤奇古大臣,死而不亡。虽土偶桃梗,亦栖神明,过庙思敬有以也。夫世乃有居此世而奄奄如泉下人者,何也?
普安寺明太傅商文毅公生祠记
普安寺在淳安县治南二十里港口镇,创建自宋,迄今犹有蛟峰方先生碑记存焉。历元而明,由来久矣。而佛殿后原有我太祖文毅公书屋三间。公当解组荣归之日,有一交游之僧名唤始于祖居下首半山之陇构屋数楹,设立诸佛,扁曰清静庵,命僧居之。不数年,即徙僧于外二十里仙居书院。祖往来必归游览。后以地隘,僧众复建于普安寺,命僧徙居,遂捐田地基山塘五百余亩,为僧供佛食用之费。迨祖已故,即塑仪像于书屋之中,而以侍讲公少卿公配享焉。时时香灯不绝。至崇祯年间,寺僧消索,产业荡废,十不存一。六世孙之彝公又捐田地山塘九亩零。夫祖既捐于前,子孙复捐于后,重僧乎?实重祖也。盖以三像既设,香烟宜供。况我祖声灵如赫,不独子孙时蒙其佑,即国家亦阴受其庇。尝观县志云:崇祯十七载三月十八日向晦,普安寺文毅公祠三像忽然碎裂堕地。寺僧惊报商姓,族内族人群咎寺僧,不能翻盖照料所致。及奔视之,第见屋宇完固,不知何故。乃阅旬余,始知三像碎裂之日,即神州陆沉,鼎湖龙去。公先一夕以土木之身殉之。志之所云如此。可见忠君爱国之心,既旷世而不减积德昌后之报。自越代而常新。所以顺治壬辰八世孙民宗公复登进士,特设匾额于祠内,即阆苑重开是也。近今世远僧易,产业久废,而祠内祭扫供奉,寺僧仍遵旧议施行。若祠之修葺,像之绘画,则支下子孙照丁出资,历代未懈。自兹以往,继继承承,克绍厥志,使无赋黍离之章,则我祖幸甚,子孙幸甚。于是乎记。
时大清乾隆四十年四月下浣之吉,文毅公十一世孙集祥拜记
捐田记
芝山商咸德堂忆昔太祖文毅公义捐田地山塘共五百余亩于普安寺,以供佛灯,祈祝万寿。奈年远人殊,寺僧消长无常,产业废没,十不存一,以致经声沉寂,香灯销减,僧不僧,俗不俗,心甚悯之。但绵力不能稽查侵占赎取荡废,仅将己房租田地塘量捐玖亩三分二厘稍助祝寿及文毅公侍讲公少卿公香烟之费。其田地四至号第悉开于后,其税即便推付过户,一仰僧官道文等收税,管业任凭收租存众公用,不得私盗典卖。如违,子孙即行阻止。拒顽不遵,先责僧人三十板,与受依律均罪,田价追没入官。其赴本堂贺岁及接待斋醮等事,俱照旧规,无得怠缓。恐口难凭,书此付照。仍取寺僧领约一帋送本堂收执。
计开
一土名北岸七保塘字号田四亩五分六厘,东至胡边地,西山,南塘,北至沉边山。
一土名北岸七保塘字号塘五分六厘一毛。
一土名杨家坞毛岭头字号田二亩七分,一土名营前字号地一亩五分七厘,东塝,西南本户田,北塝其地上柿木二株。本堂存留经管,仍留 地税三厘。又书。
崇祯五年十二月日檀越商咸德堂同男尔肃、尔睿、尔大、尔允、尔极、尔足、尔功,孙民戴、民怀、民悦、民苏、民望、民义、民康。
普安寺僧真贤、如礼、如凤、性良等原蒙商文毅公义捐田地基山塘共五百余亩,因年远荡废,后复蒙,鬯(畅)原老爷于崇祯五年悯寺消索寂寞,后捐田地九亩三分零,以为供奉香火之资。今因香灯缺奉以致支下理论,自揣理虚,凂凭各施主求恕免罚。嗣后香烟轮挨供奉,朔望香烟不缺。新年供献祭祀悉照往规。其贺岁及接待斋谯等事亦如旧例。如不遵议,听凭理论无辞。恐口无凭,立此存照。
祠内祭扫摆列桌凳亦如前规。又书。
康熙十八年三月日立议,僧真贤、真泰,二房如礼,三房如凤,四房性良,凭议人徐铭书、 徐莲滨、周恒之,代笔许六吉。以上同押。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