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弘扬育人精神规范从教行为心得体会(抓好传承教育)

导语:传承“规矩”,教化育人

有句俗话叫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什么是“规矩”?“规”是一种画圆形的工具;“矩”是画直角或画方形用的曲尺。“规”与“矩”合起来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逐渐发展成为礼仪之邦,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精华,形成了规矩,成为世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子孙孙一定要重视、学习、践行和传承下去。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社会交往必不可少。不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朋友圈,一个懂得规矩的谦谦君子,必定给人留下好印象,而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欢迎,为经商、办事平添不少助力。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细节着手,懂得和遵守这些“规矩”,从最基本的做起:

1、居家。长辈给的东西,晚辈要用双手恭敬地去接,同理,晚辈给予长辈的东西,也要双手捧上。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的身后,不要走在长辈前面。不要在长辈面前不停地走来走去。吃饭时,要等长辈先入座,长辈发话后才能动筷子;晚辈不要唉声叹气,长辈也不要训斥、打骂晚辈。敬酒时,先敬长辈,再敬同辈。

2、处世。自己家庭里的事,不要和外人叙说,即家丑不可外扬。见到残疾人,不要歧视、嘲笑,要尊重他们的感受;对于从事艰苦工作和生活艰辛的人,不要占他们的便宜,即不要亏待下力人;生活中,需要避嫌的地方,一定要注意避嫌,比如,瓜田里不弯腰提鞋,李树下不举手整理帽子等等。

3、聚餐。对外接待、公众场合吃饭的时候,要等客人、年长者或职位最高者,先入座;年长者或位高者坐主位,左手位坐主宾,右手位坐副主宾;坐主位者发话以后,大家才一起动筷子。敬酒时,若属陪客者,应敬主宾、副主宾及其他客人,再敬主位,其余按职位高低或长幼,依次进行;若属宾客敬酒,应敬主位,其余按职位高低或长幼,依次进行。公共餐具不要用自己的私筷翻搅,不要站起来拈过河菜,不要翻来覆去地挑、找自己爱吃的菜;吃饭不要吧唧嘴巴,不要发出异响。转动桌盘时,应注意别人是否在拈菜,特别是“领导拈菜,你转桌”那就不好了;客人没有吃完饭,主人不要先起身离开。

4、出门。在公共场合,遇见老幼孕残疾人等,主动让座或提供必要帮助;不要对人指手画脚,不要大声说话、喧哗,不当众吃咀嚼东西,不高声唱歌。不要站在路边上,与人长时间地交谈。一个人的时候不独自进入古庙,两个人的时候不靠近深井。登山的时候不要大声呼叫。

5、旅行。出远门前,应祭祀祖先并告别双亲,和亲友辞行。远方归来,应拜见亲友,简单送去一些土特产。去别的地方,要事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忌讳,以免违犯生出不必要的事端。行车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礼让“三先”,进入街道、村庄,应注意行人,缓慢行驶。

6、庆吊。参加喜庆活动,不要空手而去,不说不吉利的话,不要面色难看,不要啼哭。吊唁、参加葬礼不要打闹、取笑,不要面露喜悦之色;邻里有丧事,不要在附近唱歌、打闹、或高声谈笑,葬礼结束或吊唁离开后,应立即摘掉佩戴的孝饰。

除了这些基本的规矩外,还有一些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讲究。比如,吃饭时不要把筷子插在碗中间,不要用筷子敲碗、敲桌子;写信不用红笔写,不用红笔署名;过节送礼不要送钟、表;到别人家里做客,进门主动换鞋,向主人主动打招呼,不要贬议别人家的装饰、布局、家具,离开时要向主人靠辞;有客人在,不要扫地。路途上,晚辈遇见熟人长辈,要主动打招呼、问好等等。

时过境迁,许多人片面的认为,把这些“规矩”看成过时的封建陋习,正规的教科书的没有,家里家长也没有教,或者教得不全,以至于相当一些人,不懂“规矩”,而被别人指着脊椎骨说:没有“家教”。

其实不然,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这些“规矩”就是“礼”,通俗外化的表现。里面包含的核心内容,却是正统儒家“推己及人”的智慧和“正己化人”的人文关怀。

规矩在传播中存在,在漠视中消亡。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懂“规矩”、守“规矩”、教化“规矩”的人,传承规矩,教化育人,把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的“规矩”传递下去。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内容由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