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
古代正月初一称为什么(古时候正月初一叫法)
导语: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节”吗?
我们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儿女一年一度翘首以盼的日子。它标志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我国的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不过真正用“春节”这个说法却仅仅有110多年。看来,古时候的正月初一并不叫“春节”。那么,正月初一在古时候被称作什么呢?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正月初一不称为“春节”而是称为“元旦”。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早在夏代的时候正月初一即称为“元旦”,正月朔日(每月看不见月亮的那天)的子时称为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只是这时还没有“年”的说法,这一说法直到周朝的时候才出现。不过,“元旦”的具体日期在朝代的更迭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商朝时把“元旦”定为十二月初一,周朝时则提前到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提前到了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颁布了《太初历》,才又把元旦的具体日期恢复为夏代的正月初一。此后,历朝历代都没有再进行变动,正月初一也就固定被称为“元旦”。由此,人们年复一年庆祝的正月初一都被称为“元旦”。
而中国历史上也确实存在所谓“春节”的称谓,只不过与我们今天的“春节”含义并不相同。古时最早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中就已有明确的记载。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春节”甚至泛指整个春季。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先生为了表示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随即宣布废除长期以来使用的“农历”而改用公历,采用民国纪年。从此以后,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并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