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寺庙静修什么意思(寺庙静修的住宿条件)

导语:拜师、听讲座:寺庙本静修之地,为何成唐朝学生的“网红打卡地”

在众多的古代王朝中,没有哪一个朝代,可以像唐朝一样,在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底气的同时,还兼有着万国皆来朝的气概,和吸引众多外国公使的包容。也没有哪一个朝代,可以像唐朝一样,以一种近乎决绝的方式将阶层之间坚固的层层壁垒打破,将读书人的地位空前抬高,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箴言贯彻到平民百姓的观念和行为中去。

唐朝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超在它之前的几个王朝,不管是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来说,还是百姓们自身对教育的热情而言,又或者是民间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蓬勃发展,都展现出这个朝代对知识的尊崇。不管是私塾里的先生,还是专为皇室贵族子弟传授学业的师傅,都为唐朝的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乃至于是“六根清净”的寺院,在唐朝也是走在教育行业的前列。

若细论之,唐朝的寺院教育有怎样的表现形态?又是为何能够呈现出寺院教育的繁荣呢?

一、追求知识的脚步从不停歇,寺院也不例外

1.唐代寺院教育有多兴盛——寺院成为文人们的“网红打卡”点

寺院教育,指的是由寺院、佛寺等机构发起、组织或者参与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而唐朝的寺院教育空前活跃,许多文人都以前往寺院讲学、拜师、习业为当时的时尚,一时间,寺院成为了文人们网红的打卡之地。终唐一朝,有许多著名文人在发迹以前都有过一段在寺院刻苦学习的经历,如颜真卿在成名以前就是福山寺的常驻嘉宾,多次在此地开办讲座。

又如能吟出“缚草为庐弃紫衣,讲经能致凤来仪”佳句的唐代文人郑虔,在一举成名天下知以前,也是慈恩寺的常客。因为家境贫寒,连买纸的钱都出不起,看到慈恩寺内种了很多柿子树,而柿叶宽大正好可以练字,因此以柿叶为纸,苦练了许多年,一朝扬眉,尽管后来成就斐然,但是在寺院内学习的经历却成为其成功路上最大的助推力。

具体而言,庐山、嵩山、衡山、终南山、华山等地,都成为当时文人们纷至沓来之所。由此可见当时寺院在文人们心中地位的崇高,不管是贵族家的子弟,还是贫寒家庭出身备考的读书人,都会选择寺院来作为备考的最佳场所,这不仅为他们的成功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有一段在寺院学习的经历更是为其将来的仕途锦上添花。

2.寺院教育教啥?——古代的“高考”辅导班

因为士子们前往寺院学习的目的是来日科举得中,因此寺院教育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科举考试展开来的。而唐代科举的考试内容大多又是儒家经典,所以士子们在寺院主要也是学习儒学,他们都有一张统一的书单,上面列出来的如《礼》、《乐》、《易》、《春秋》等儒学的必读经典,还有《史记》、《汉书》等史籍,可见士子们在学习内容上也是需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

再加上唐诗的盛行,士子们在寺院的学习过程中还增设了诗词歌赋的写作,除此之外,寺院教育中还涵盖了少数儿童启蒙的读物,总而言之,寺院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广泛、种类众多且具有显著的目的性,那就是为科举服务。

3.在寺院中怎么学?——拜师、听讲座、互相切磋,总有一种学习方式适合你!

进入了寺院,并且也有了学习的内容,那么怎么学就变成了当时读书人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为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唐朝的读书人们,也创设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如拜师,寺院中往往隐藏着很多的世外高人,士子们如果能够找到隐藏的大师,那种喜悦之情无异于海盗发现了藏宝图。

有一些高僧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四两拨千斤就能够为困顿中的读书人拨开知识的迷雾,有一些高僧对儒学经典研究颇深,能够实现唐朝的“高考押题”,也有一些高僧干脆开办起了学习班,在寺院内部讲学、开讲座,往往座无虚席。

还有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听讲座,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来开讲座的除了前面所说的本寺院的高僧,更多时候是一些隐士或者名流,对于士子们来说,能够得到他们的指点,比埋头看书更加有用。

最后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和同行之间互相切磋了,这是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但是也能够给人思想的启发,弥补对知识认识与理解的不足。

二、为何寺院也成为了唐代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寺院往往就代表着斩断尘俗,清净无为、无欲无求,而教育往往又和自身的文化素质、科举仕途等尘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种看似极端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却依旧能够相安无事地共存并且还衍生出了特定的寺院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那么,为什么寺院和教育能够联系在一起?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大力推行,寺院深受感召,也成为教育的“前沿阵地”

教育行业能够和寺院这种特殊场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还要得益于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盛行和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深。尽管在唐朝初期,选官制度并不是科举制一家独大,同时还有一些门荫入仕或由朝中重臣举荐入仕等途径,但是这些途径并不适用于所有阶层,而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许多底层的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可是在备考科举的过程和我们现在的高三生备考高考的难度与时间跨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唐朝的很多读书人由于家境贫寒,甚至没有蔽身之所,连笔墨都买不起,而唐政府对寺院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唐朝时期的寺院和僧侣数量猛增。

在科举制度的感召之下,出家人大多也秉持着慈悲的心态,愿意收留这些贫穷的读书人,加之寺院大多建在山中,环境清幽,所以吸引了很多寒门庶子前往寺院闭关修习。

2.佛教在唐朝地位的提高使得在寺院学习的经历成为了许多读书人将来入仕的一段资本

唐朝时期,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下,唐朝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而这种包容性体现在思想方面,就是对这些宗教思想的兼收并蓄,尽管唐初统治者们试图将自己划为老子的后代,对道教也是极度尊崇,但并不代表对其他的宗教就视而不见,佛教在唐朝也有着较高的地位。

如武则天在位期间,就非常信奉佛教,不仅有过多次“迎佛骨”,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众多寺院,还将自己的居所中都加入了佛教的元素,可见佛教的地位之高。

受此影响,很多唐朝的统治者在闲暇时也会前往佛寺进行观光游览,许多达官显贵纷纷效仿,也喜欢前往寺院“打卡”,以显示和统治者一样的情怀。

而寓居于寺院中的读书人如果能够识得一位达官显贵,那么在未来的仕途中无疑就是较好的人脉资源,基于这一点,部分读书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往寺院静心学习,既是为了自己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部分原因是在寺院学习有遇见贵人的可能。

3.佛寺能够给读书人们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学习环境

在太平年代,学校教育的兴办自然能够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但是在战争年代,当人们都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时候,学校教育就没有办法照常运行下去了,不仅缺少良师和固定的办学场所,也很难招到学生前往学校就读。

而寺院却不一样,由于地处深山,少受兵燹,并且场所固定,环境清幽,再加上寺院当中常有高僧,一所正规的寺院,其藏书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基于以上几点好处,寺院便成为了读书人们前往寄居学习的不二场所了。很多文人都是看中了寺院的这些优点才选择留在寺院完成学业,如李绅、杜黄裳、杜牧等人,都是佛寺学院的“优秀毕业生”。

三、结语

在时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多重因素作用之下,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寺院和教育两个领域却神奇得结合在一起,并且凭借着它们两者碰撞出来的成果而成为了唐朝亮丽夺目的风景线。

它们互相成就,既推动了寺院的兴盛,许多佛教的外文经典都由文人翻译而来,又促进了教育的繁荣发展,终唐一代,从寺院走出了许多文学和书法大家。这是寺院的荣幸,也是教育的进步,可见只要善于利用环境,终究还是能够成为环境的主人,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

本文内容由小洁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