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庸的意思(中庸学说)
导语:师说《中庸》二:中庸之道就是情绪适得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个时候子思把老师的老师举出来了,说明“中庸”是有来历的,祖师爷这么讲嘛。
前面讲过了,是那个喜怒哀乐还没有来的时候,那么什么是庸呢?甲骨文这个“庸”的象形字,广这个部首是个屋盖子,遮风挡雨的,一个人屋盖子下面在用桶打水。
庸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人群居住的地方,所以后来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叫做市井,市,交换物品的地方;井,取水的地方。
还是不好理解,再参考参考,庄子在《大宗师》里面也用了这个“庸”:“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好了,这下意思明白了,这个“庸”原来是藏在那里的,喜来了,喜用;怒来了,怒用;哀来了,哀用,“知通为一”就是“中”用。
河南话讲“中不中?中!”
君子,庄子说“达者”,君子对于中庸是努力实践的,是念念不忘的,所以要“时中”中,是时时都要“中”的,用禅宗的话讲,叫绵密观照,无有间断。
所以用起来就比较“通”,比较方便。该喜就用喜,该怒就用怒,该哀就用哀,该乐就用乐,因为时中,用的就恰倒好处,差不多就得道了。不为情所用,而用情。
你看君子就是不简单,翻身做了主人嘛。小人就不同了,小人没有“中”,不该哭的时候哭,不该闹的时候闹,不该上吊他上吊,结果是乱七八糟,做了情的奴隶,做了“喜、怒、哀、乐”的奴隶,当然就是“四”无忌惮了。
后来荀子加上了“好恶”,“喜、怒、哀、乐、好、恶”称之为六情。
所以,君子的中庸是明“中”这个大本后的自觉,小人的庸是情感私欲的泛滥。
(远公曰。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盖素分也。贤智之士。醇懿[yì]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发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厕一不肖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虽大智礼法纵有何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惠力芳和尚书)
——这一段吾师用禅门祖师的一段话来做结语,应的是文中“庸就是通,通就是得,适得几矣”这句话的活用,禅师不看门户之见,只看是否适用,用的合适,用的时机对。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要搞的时时都中是不容易啊,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
今天心情不错,没什么烦心事,身体也没毛病,“中”这么一下,大概还可以。
可是当烦恼来了,还“中”得了吗?不中。
所以不能持久啊!为什么这么难?难的是,我们的感官是不足以觉察到完整的、真实的、本质的世界。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范围,以及我们自己的逻辑,构成了自己的小世界。
我们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并不是真实的大世界,所以我们一直会犯错误,但是我们就是要一直准备改正错误,去认识那个大世界,去逼近那个大世界。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太聪明,自以为是),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太道德化),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人间正道不能畅行,我真知道啊,聪明的太聪明,自以为是;笨的又太笨,怎么说也搞不懂。正道不能广布人间,我也知道,自以为正直的人太道德化,陈义太高,可望而不可及,普通人不可能接受,而见利忘义的人又不讲道德。
所以说,“大公无私”不中,这个境界太高,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到;
大私无公中不中?不中,那不乱套了。公还是要大,不过也要照顾一下私,叫做“大公有私”比较好。
还是老田网友说得好,“道德主义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进行协调的主动自觉意识,需要人们能够摆脱最原始的利己欲望,自觉地关注其它人的利益和整体利益。道德不需要创新,而是需要深刻自觉,需要‘慎独’,需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圓通訥曰: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像,像法时代。季,古人分为孟、仲、季来划分早、中、晚,所以像季就是像法时代末期。)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同样还是用“禅师的观点”来解释上面所说的“中庸之道鲜少见,难做到”的原因。
先生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今之人,多是小人之行,居高堂广厦,纵欲嗜利,全不知道廉耻,自废若此,虽有丛林规矩,亦难奈何。
是以修行总以德行为主,虽无丛林之盛,而其道业,终将有成。循世总以名利为重,虽有规矩之制,而其道业,必当无据。圆通以正法为念,欲起丛林于颓败;要学者以务实为主,非必欲废丛林,除规矩也。道德立则身存,规矩立则业兴,故今世有“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之论。
这是对上一段圆通大师的话的解释,其实就是再三从儒,禅,道几个方面来论证“在生活中修持中庸之道要先修持德行的原因”。
(“师说《中庸》”为吾师刘毅岱先生的课堂讲稿重新修订整理而成,故名“师说”,此为系列文,欢迎关注讨论。)
本文内容由小曲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