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清明七十岁老人不上坟有这说法吗(为什么人过七十不上坟)

导语:清明节怎么来的?“人过七十不上坟”是真有其事,还是民间传说?

你听说过“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吗?

清明节至,上坟祭拜可是追思亲人最普遍的方式,那为何人过七十却去不得呢?清明节又是从何而来的?

我们知道清明其实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可是清明节却不是因为节气所诞生的。

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56年,当时晋国陷入了内乱,诸子开始拼命地争抢王位,而重耳也在骊姬之乱中遭到了迫害,为了自身的安全重耳被迫逃亡,开始了自己长达19年的亡命生涯,在逃亡的过程中,重耳过得十分窘迫。

据传,在重耳流亡的途中,他曾经因为长期没有进食,而饿晕在了路边上,就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直跟随着重耳的臣子介子推直接割了自己的一块大腿肉给重耳煮汤喝,就这样才让重耳活了下来。

当重耳醒过来后,对此非常感动,他心里默默地下定决心,等到自己东山再起时一定会重赏介子推,好好地报答他。

可是真的等到重耳继位成为晋文公之后,他将当时的随臣都统统奖赏了一番,却唯独忘记了当时割肉救他的介子推,介子推也没有因为重耳的忽视而心生怨念,介子推一向淡泊名利,之后也隐居深林,不再过问世事。

后来重耳得知介子推隐姓埋名之后,非常后悔自己的做法,于是连忙赶到介子推隐居的山林寻找,最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母亲死在了一颗老槐树下,并在旁边的石碑上留下了一句“割肉奉上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的遗言。

之后,重耳便宣布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此来纪念介子推。

后来这个寒食节经过历史不断地演变,也就变成了如今的清明节,清明节的扫墓也成为了传统,可是这扫墓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去的,有一群人便不被倡导去上坟。

民间有一句俗话便是“老人七十不上坟”,说的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不应该有上坟这种行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民间这种最常见的说法其实有点玄学了,他们认为人身上都是有阳气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阳气也会逐渐衰弱,而有坟墓的地方偏偏就是阴气最盛的,如果阳气不足的老人去上坟,很有可能就会被勾魂,对自己的生命也有威胁。

虽然这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民间还是觉得老人去上坟终归是不吉利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想让老人去祭拜。

其实呢,排除掉这些有点“迷信”的说法,还是有很多有事实依据的说法的。

首先则是出于对老人安全的考虑,毕竟古稀之年,身体已经由不得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再加上以前的墓地基本上都是在深山老林这种偏僻的地方,如果老人要去上坟的话那可必须长途跋涉,这对于老人的体力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所以现在的晚辈考虑到长辈的身体,都不愿意让老人走这种辛苦路,毕竟那些老人上山扫墓时因为路滑而摔倒骨折、为了给坟墓筑土而腰部扭伤的真实案例可不少。

当然不让老人上坟可不止这两个原因。

民间的说法多少有点不靠谱,而因为体力不让老人上坟则感觉是情有可原,那么关于“老人七十不上坟”还有哪些原因呢?

身体上的无可奈何总是让老人在深受疾病折磨的同时无法去做想做的事情,但是身体还只是老人的不利条件之一,在不让老人上坟这件事情上,老人的心理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

到了古稀之年的老人,不得不说确实离死亡已经越来越近了,就跟很多老人都调侃自己一条腿已经迈进棺材里了一样,而他们要面临的则是死亡的恐惧。

在生与死的一线之间,老人总是会有着很多伤感的想法, 而在扫墓祭拜这种时候情绪更是会油然而生,他们不像年轻人扫墓只是单纯地为了纪念亲人,这些老人心里反而会对日后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更加担忧,陷入悲伤无可自拔,甚至有可能因为这些不好的情绪而加深自己的病情或者引发一些疾病。

因此,现在的晚辈们考虑到这一点之后,为了让老人在晚年能够好好享受生活,不要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担忧,便会让老人不参与扫墓这种事情。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那便是因为长辈和晚辈的祭祀方式不同,长辈比较信奉以往的烧纸钱那一套,可是晚辈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会愿意去接受一些更文明的祭祀方式,这就让老人和年轻人在这上面有了分歧,所以也会渐渐减少让老人参与扫墓的做法。

不过。我们要知道现在“老人七十不上坟”这种事情并不是绝对的,现在的墓地交通也比较方便,祭祀方式也比较简单,所以很多老人在身体和心理都比较健康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在晚辈陪同下参与祭祀活动的。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