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的定义(老子的“道”是什么)
导语:老子原本·道的基本定义和特性(二)
一、道的定义(上)
先来看看《老子》文本:
道,可道也。
这与人们耳熟能详的通行本《老子》的第一句有一点点差异:多一个“也”字。郭店楚简《老子》没有这段文字,马王堆帛书《老子》有两部,甲本非常完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而乙本只有“道,可道也……”四个字,但这足够了,两个版本共同指向一个论点:道,可道也。
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这样解释:道是可以论述的、可以明确的一个概念;也可以这样解释:道是可以遵循的、以之为准则的哲学概念。就这一点,学界异议不大,如高明在其《帛书老子校注》中引朱熹注这么说:
“‘可道’尤云‘可言’”。
这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一层意思,可以采纳,问题是下一句:
非恒道也。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恒”字,通行本《老子》中是这么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用的是“常”字。在一般意义上,“恒”和“常”意思差不多,是可以互换的,古籍中这种同义字,还有一些同音字、同构字的假借通用屡屡可见,学界用“可通”解之。
但这里很有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所谓“恒”,就是不变、确定,如果用图形表述就是一根连续直线。相同的含义,这个“恒”字还有: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这句话很有意思,通行本是这样的释读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凭空多出了“有欲”、“无欲”的概念,王安石认为这不对,应该这样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们非常佩服介甫公的洞察力,《老子》提倡“大道至简”,在“无”、“有”的概念之上再出来诸如“无名”、“有名”、“有欲”、“无欲”,不仅是没有理解《老子》哲学“无”、“有”这两个重要哲学概念,而且也没有理解“名”和“欲”的概念,徒使问题复杂难解。
我们说,“恒无”不是一个稳定状态,而是一个假设状态,即“欲”态,就是为了看一看万物开始时候的“眇”。眇,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残,乙本作“眇”,郭店楚简《老子》无此章,通行本或者其他版本作“妙”,一字之差,缪以千里。眇的意思就是微小,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确实就是“眇”。《老子》下文:“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同样是这种情况。
现在的问题是:马王堆帛书《老子》多了两个“也”字,高明先生认为这确然证实通行本释读的准确性,我们认为不然。我们在《老子匤义》一书中这么举例:
同样的句式在《老子》此篇中还有五处,第二篇:“美也恶已”,第三十四篇:“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第四十七篇:“其出也弥远”,第四十八篇:“取天下也恒无事”,第七十八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我们认为这里的“也”字相当于一个重音或者延长音,无非是突出一个“欲”字,释读为: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设定“恒无”状态,这是用于观察物质起始时的虚无状态;设定“恒有”状态,就是用于观察物质生成的最终结果。“恒无”和“恒有”,实质上就是“0”和“1”,《老子》设置这两个状态,强调了此处的“恒”是一种“欲”态,即假设的、暂时的状态,那么同时也就是说明,“无”和“有”的状态是非稳态或者说是远离平衡态的。所以我们说:“道”在无、有之间,也就是0和1之间,或者用量子的语态来说:“道”在同时,出现在空间任何位置,也可能不同时间出现在同一位置,所谓“玄之又玄”。当然,我们看到的只是道的结果,所谓道的出现其实是道的表征终止在无有之间,所以:
道是生成世间万物的规律,也是一切进程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
这就是《老子》哲学中“道”的定义,其中混沌状态就是“无”,有序状态就是“有”。《老子》认为在“无”和“有”之间的空间中存在无数状态,随机而且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存在无数“道”,因而生出无数不同“名”的“物”,这就是道生万物的奥妙所在。所以《老子》才说: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本文内容由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