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写意山水(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征)
导语:东方园林体系-两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续集12)
两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可谓是隋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流派最杰出的一个时期,中国园林从此具备了非常完整的设计体系!为中国园林奠定了坚实基础,拉开中国园林的辉煌第一一页,震惊全世界!
宋朝建筑在唐朝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和发展,并给出了理论上的总结。《营造法式》介绍了各式建筑的做法,是最杰出的建筑经典之一。它以模数衡量建筑使建筑有比例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组合灵活,拆换方便,但宋时建筑已不如唐朝朴素大方,转而追求纤巧秀丽。
宋朝园林最高成就首推寿山良岳(图1-1-2-9) 。假山的建造,在宋之前已有人尝试。唐朝定昆池仿华山,平泉山庄则效巫山。这些园林只是机械地照猫画虎,如同唐朝之前的风景画并未得山水之神韵。到宋朝由于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平淡感到乏味,而多姿多彩的山石,立置可倚,卧放可息,尤其太湖石多变的线条、通透的体貌与被称为线的艺术的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众多画家赏石、品石,如米莆见奇石称为石兄、石丈。颐和园长廊东部有景点“石丈亭”盖名出于此。
良岳主峰位于园东,上有介亭可由栈道上下。东南的寿山,中部的万松岭,与良岳一同构成层峦叠嶂之势,相互开合收转,或成巨谷或为险峪。三山相交处有雁池(一称砚池)以汇良岳万松岭之水。水有静流,有瀑布。池水西出平地流入规划的方沼和凤池,构成河洲景区。周围种草药以示求道长生,辟农舍以示心悬天下。全园约9oo多亩①,东部山景为其精华,万松岭、寿山均为良岳的陪衬,无论从高度和体量上都处劣势,万松岭较寿山更为平缓,山上松林茂密。三座山各有各的性格而不雷同。良岳东麓密植绿_GR梅花上百株,辅以“警绿华堂”、“萧森亭”等亭台,近可观林木花草,远可眺园外景龙江沿岸十里灯火。园中怪石林立,情趣自然。主山险峻,其上的栈道被誉为“有蜀道之难”。山中有大洞数十,以石灰石置于其中,自生烟云。良岳追求山水画中山要收放起伏、有宾主相揖的意境,吸收了名山大川的雄奇险秀,并成功地进行了再现。良岳不供休息居住使用,它纯为游览而建。观赏性被提高到首位,这对专业风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后,经唐朝白居易疏浚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整治的西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旅游胜地。西湖有园林560处,人称“一处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是孤山”(西湖山势较低,更显人工景物突出)。同时,也是社会各项活动的重要场所:“缔姻、会亲、送葬、经会、献神、无不在焉。”西湖由淡妆到浓抹,变得艳丽起来,这当中自然也有不适合园林本身的内容。西湖十景此时已经定出,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景名两两相对,平仄对仗为各地所罕有(今日虽各处均有新景名,百般推敲难有出其右者)。宋朝私园发展很快。董氏西园,亭台花木不用对称轴线,自然布局。景物呈序列变化:正堂一小桥一高台一林中草堂一竹林水池一大湖一高亭,各景可望而不可及,人曰:“此山林之景,而洛阳城中遂得之于此。”环溪园将溪水收而成溪,放而为池。树林安排也有变化,林中空地布置为植物展览区。湖园“水静而跳鱼鸣,木落而群峰出,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无论何时何处都有美好的景色。“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园而已。”由此可知,景物给人的感受是很丰富的。
宋朝名花种类已达千种以上,植物种植手法多样化,水体处理更为自然。最重要的还是山石的大量应用,使得人工造山可以在较小的园地里创造出巍峨的气魄。因为当时的宋朝经济十分发达,两宋时期,国家的GDP占全球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之多,这也是就说明,宋朝的园林景观为什么这么发达了!中国写意山水园的组成素材从唐朝开始起端,到宋朝开始成熟,以至于把园林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因此,宋朝是最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时期,至少在其后数百年中,世界上无处可与之并驾齐驱。因为宋朝的园林知识太多了,别人说得也很多,我就不再介绍了,我仅仅挑选了几点不常见的给大家交流一下,内容还不完善,缺陷确实存在,观点也很独特,希望大家多多给与指点,指教,谢谢大家关注神曲景观。
本文内容由小纳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