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相声里的贯口是什么(相声贯口是啥意思)

自从相声进入流量化和饭圈化时代以后,关于相声的一些东西就有被妖魔化或神化的趋势。

比如在相声历史上因表演场所变化被慢慢淡化的太平歌词就被神化了,一些人出于商业营销目的使劲忽悠,甚至不惜编造相声历史,误导了一些相声观众。

本文要说的则是一个被部分人“妖魔化”的相声表演形式,贯口。

一、被妖魔化的贯口

一些网友不知道是从哪儿得到的相声“伪常识”,对相声的贯口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认识。

一方面,一部分网友认为,你不会说贯口,就代表你不会说相声。你贯口说得不好,就代表你相声说得不好。

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所谓相声贯口,就必须是《大保镖》、《报菜名》、《地理图》和《八扇屏》这些传统相声里的贯口才算。

除了这些对相声贯口本质上的片面认识之外,还有一部分网友根本不懂得如何欣赏贯口,他们认为,背诵贯口的速度越快就代表水平越高,这同样是一种妖魔化认识。

针对这些对相声贯口的片面认识,本文一个一个掰扯。

二、 贯口只是相声普通技艺

一般行业内认为相声的主要基本功并不是“说学逗唱”,而是十二个,按照侯宝林大师的传记记载,这十二个基本功包括:定场诗、开门柳儿、白沙撒字、太平歌词、逗哏、捧哏、单口相声、群口相声、杵门子(要钱)、双簧、口技和数来宝。

请注意一点,这十二个基本功并不是要求相声演员全会,目前还没有发现哪位相声大师能同时掌握这十二个基本功。

再请注意一点,这十二个基本功里并不包括贯口。当然,在其他相声前辈总结的相声基本功里,有的版本里是加入贯口的,还有的版本里加入了倒口,因为有一些相声段子几乎全部都是用方言说的。

不管是按照哪个版本,都没有相声演员必须会贯口的要求,因为相声艺人跑江湖不仅讲究艺多不压身,还有一个说法叫“一招鲜吃遍天”,会得多有时候不如会得精。

所以,作为贯口这个相声技艺来讲,其在相声表演中的地位和绕口令差不多,年轻演员学习相声时可以把贯口当成一种锻炼口才的方式,熟练掌握之后也可以拿来表演,但作为优秀相声演员不一定非要会贯口,更不一定非要在相声里表演贯口。

换句话说,作为相声演员,会贯口当然是好事,不会贯口也不是多么要命的事儿,不需要拿这个当成衡量相声演员是否优秀的标准。

同理,相声十二门技艺中还包括数来宝,高峰、李云天这些相声演员都精于此道,他们的老板郭德纲反而不行,那你能由此断定郭德纲不如李云天优秀吗?

三、贯口并非只有传统贯口

有些网友不知道受什么人影响,居然认为只有像《八扇屏》和《地理图》这些相声里的贯口才叫相声贯口,会背那玩意才叫有基本功。

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观点。

相声贯口是一种表演形式,而传统相声里的贯口也是体现这种表演形式的作品之一,在相声行业里还有很多现代相声里的贯口。

比如常宝霆和王佩元合作的科普相声《挖宝》里有一段关于猪肉营养成分的贯口: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胰酶、胃酶、弹性酶、透明质酸酶、中性蛋白酶、胆酶、核酶、肝素钠、胆膏、肝素、后叶针、胆固醇、脑磷脂、血原质、组织胺……这个贯口的难度那可比《报菜名》难多了。

姜昆和唐杰忠合说的《着急》里也有一段贯口:您要省您从大处省,省个十顷带八顷;要算您从大头算,算个十万带八万,要算您别跟我算,我穷得都快要了饭,成天在这儿卖葱蒜,一身泥来一身汗,刮风下雨也得干,要不然我就甭吃饭,少给五分我不干,你看合算不合算……这段贯口的妙处在于生活化味道很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杨议和杨进明在相声《如此办学》里有一段模仿《大保镖》的舞蹈贯口:送鼓舞、彩鼓舞、恒鼓舞、童鼓舞、手鼓舞、长鼓舞、太平鼓舞、面具舞、祭祀舞、宫廷舞、霍拉舞、拉鼓舞、秧歌舞、红绸子舞、水袖舞、草帽舞、狮子舞、顶龙舞、盾牌舞、旱船舞、龙升舞、鞍带舞、倘格舞 伦巴舞、恰恰舞、多榔舞、芭蕾舞……

这只是几个比较有名的现代相声作品,实际上在现代相声里类似的现代贯口并不少,由于这些相声原则上来说都是有版权的,也不适合作为相声学员练习口才的模板使用,因此很多年轻人还是拿公共版权的传统相声贯口练习,导致不熟悉相声的观众对这些现代贯口也不是很熟悉,然后就产生了一种错误认知:只有传统相声里的贯口才叫贯口。

四、贯口并不是越快越好

举例子说明,郭德纲先生曾说过《八扇屏》,末尾背了一段贯口“莽撞人”,很多观众看到他背诵贯口时非常卖力气,语速很快连气都不带喘的,背完一段“莽撞人”出了一头汗,然后台下观众就以为郭先生的贯口表演水平非常高,赶紧叫好。

实际上,这种贯口就属于最不值钱的贯口,而且明显看出来郭先生可能没有接受过师父的专业点拨,他的开蒙老师高祥凯是评书艺人,他和常宝丰先生学的时间也短,首任师父杨志刚可能没教过他《八扇屏》,所以郭德纲的《八扇屏》很可能是直接照着台词背下来的,中间没有气口切换,听起来语速很快,但不仅咬字不清还没有节奏感。

对于相声贯口来说,最值钱也最有技巧的地方不是背诵,而是“气口”,也就是每段贯口中间需要换气以及抑扬顿挫改变节奏的地方,这些地方表演好了才能算一段精彩的贯口。

气口有多重要?打个比方,同样是一段《滕王阁序》,你直眉瞪眼背诵下来,那只适合考试用,真正要朗诵《滕王阁序》光会背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掌握每句话的意思和意境,然后带有感情抑扬顿挫朗诵出来,那才有美感。

相声贯口这种“气口”转换一般是不会标在台词本上的,都是师父、师叔或师兄给亲自点拨,所以通过郭德纲背诵“莽撞人”没有气口这个细节看,他这段相声应该就是自己照着台词背诵的,不论是杨志刚还是侯耀文都没给他点拨过。

比起郭德纲来,姜昆在天津表演的《八扇屏》似乎也是自己背诵的,马季应该也没有指点过,所以在贯口上姜昆和郭德纲的水平其实差不多,姜昆比郭德纲略胜一筹的地方是咬字比较清晰,郭德纲为了追求快不仅忽略气口也忽略咬字,这是贯口表演的大忌讳。

相对来说,王玥波表演的《八扇屏》就比较顺畅,一看就是有师父指点过的,不仅咬字清晰气口顺畅,而且还带着身段,属于比较精彩的表演。

至于已经去世的二赵版《八扇屏》,那是范本和教科书,无需多言。

综上,相声贯口归根结底是一种相声表演形式,会或不会并不是关键,光追求速度不讲究技巧也不行。能将贯口技艺灵活运用才是王道,不死记硬背传统贯口,而是真正将相声贯口融入到相声作品里去,那样才算是真正的贯口高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娴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