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杨士奇(明朝那些事儿杨善)
导语:再读《明朝那些事》—5四朝元老杨士奇(1424-1443年)
但凡一个人能经历四个皇帝,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自己要高寿,二是皇帝们不能活得太长,三是政治上的不倒翁,杨士奇正好赶上了,并且是这样的人。
建文帝时,近30岁的杨士奇(1365-1444年)出仕,不过只是个编撰《明太祖实录》的小官,如果算上建文帝这一朝,他就是五朝元老了。朱棣篡位后,杨士奇成为首批7人内阁中之一,朱棣时期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只是五品官员,位不高、权不重。不久他又兼任了太子朱高炽的老师,朱棣两次亲征时,杨士奇都辅助太子监国。在太子位子岌岌可危,太子党遭到打击时,太子党的中坚杨士奇本人只是象征性地入狱几天,始终能得到朱棣的信任,不能不说杨士奇在政治上是个高手。
1424年朱高炽为明仁宗,杨士奇成为没有任命的事实上的内阁首辅,因仁宗身体不好,不能像其爷爷、父亲一样事事亲为,内阁的权利变大了,集体由五品升为了三品。身有残疾的朱高炽太子当了20年,皇帝当了10个月就去地下陪家人了,他的存在好象就是为好圣孙明宣宗而准备的。杨士奇成为五个托孤大臣之一。
明宣宗好象也不想把皇帝当得太辛苦,于是内阁有了票拟权。在杨士奇的建议下,明朝放弃了对交趾的直接统治,交趾再次独立成为附属国(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1435年37岁的宣宗离世,杨士奇再次成为9岁的英宗的托孤大臣。1443年由太皇太后张氏逝,英宗亲政,年已80的杨士奇也压不住英宗信任的太监王振的干政,次年因儿子犯法,杨士奇倍受打击,离职回乡,1444年逝。
三杨画像
杨士奇为政40年,是四个皇帝的内阁成员,三个皇帝的托孤大臣,始终处于帝国的权利中枢。他亲自打造了仁宣盛世,也看到了它的衰落而无能为力。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是真的不多见。
注:1424-1443年间发生的大事
1、内阁体制形成、成熟,成为以后中国政体的主要形式,沿用至今。
2、科举制发展到极至,形成文官集团。出现一些为找毛病而找毛病的人,他们口若悬河而办事能力低下,极至为以被皇帝打或杀为荣。
3、1426年朱高煦效仿父亲夺侄子的天下,搞出历史出奇可笑的造反活动。
4、1427年明军兵败退出交趾,黎利独立称王,1431年宣宗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撤销交趾省。交趾回到中国21年后再度脱离。
5、1431-1433年郑和第7次下西洋。
6、1434年瓦刺统一蒙古。
7、宣宗让太监批红,培养有文化的太监,为太监干政埋下了隐患。
8、1439、1441、1442、1448年四次征讨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明朝大军疲惫、国库亏空。
本文内容由小碧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