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菜50种做法(腌菜的吃法大全)
导语:腌菜,弥漫中国的古老滋味
▲六必居是北京著名的酱菜老字号,这里的酱菜色泽鲜亮、脆嫩清香。摄影/王宁
腌菜,弥漫中国的古老滋味
腌制食品自问世以来就大受欢迎,尤其是腌菜和腌肉,更是从来不曾离开国人的餐桌。无论你来自哪一省哪一地,都能说出一味家乡特有的腌制食品。千百年来,中国各地由于物产的差异、食用盐的种类不同、饮食习惯等原因,形成了腌渍习俗的南派与北派。
腌青菜和腌猪肉,小康之家的标志
每年秋冬之交,四川盆地的农活已经告一段落。但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有两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来年全家人幸福生活的事情要做。这两桩事情看上去各不相同,但究其实质,都和同一个字有关,这个字就是:腌。在秋冬之际,做好足够来年食用的腌菜,这是四川农家一年里最后登台的压轴戏。
▲禆县豆瓣酱是四川三大著名豆瓣酱之一,香味醇厚、色泽油润。摄影/谢罡
一般是农历冬月初,薄纱般的轻雾散去后,阳光温暖而慈祥地洒满大地,肥沃的紫色丘陵上,生长了几个月的青菜又肥又嫩。这时候,母亲就会把青菜从地里砍回来,一棵一棵地挂在小院门前的桑树枝上,让太阳慢条斯理地晒上四五天。等青菜都已从一掐出水的鲜嫩,变得蔫头蔫脑的时候,母亲就把它们全都搬到屋檐下的那只大瓦缸前,同时,还要搬来一袋沉重的盐。她熟练地把青菜捏在手里,一棵接一棵地抹上盐,再细心地叠放进瓦缸。末了,还要在瓦缸上面仔细地盖上塑料薄膜和蓑衣。十来天后,从密封得很严实的瓦缸里,钻出了一丝丝若有若无的酸爽滋味。母亲把蓑衣和塑料薄膜拿开,里面的青菜已经腌熟,紧缩成小小的一团。足够吃上一年的腌青菜,到此算是大功告成。
紧随腌青菜而来的,是更加隆重的杀年猪。那头养了一年的肥猪,被胖胖的杀猪匠分割成三五斤不等的条状。接着,母亲把它们搬到屋子里的另一只瓦缸前。那里,同样有一袋白生生的食盐。母亲把盐一把一把地抹在仍滴着血水的猪肉上,再交叉放进瓦缸里。四五天之后,她把猪肉从瓦缸里取出来,一块块地挂在灶台前的房梁上,让一日三餐的人间烟火轮番熏陶。要不了多久,鲜红的猪肉都变成了黄褐色——腌肉(更多的地方把它称作腊肉)同样也大功告成。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农村,一个殷实家庭的主要标志,就是拥有几缸腌青菜和腌猪肉。
南北不同的腌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作为一种古老的贮藏方式,腌菜在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想尽各种方法将有限的食物相对均衡地分配开来,他们发现用盐腌过的食物,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而不变质,同时别有一番新鲜食物所不具备的风味。
▲金华火腿是我国传统的腌腊食品,以皮薄骨细、精多肥少等特征誉满海内外。摄影/张建成
从全中国范围看,腌制食品五花八门,腌制工艺也至少有上百种之多,但其中唱主角的显然是盐。各地不同的腌菜品种,既是各地物产差异的体现,也是各地用盐差异的产物。
我的老家四川自贡,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井盐之都。与海盐和湖盐相比,井盐的开采成本更高,但盐的质量也较好。母亲在腌青菜和腌猪肉时,分别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井盐,腌青菜用的盐颗粒更大,颜色不是特别洁白,含有比较多的杂质。腌猪肉用的盐颗粒更为细小,颜色洁白,杂质少。究其原因,腌青菜用粗盐,既是为了节约成本,还因为青菜在瓦缸里浸渍的时间较长,即便是颗粒较大的粗盐,也能完全溶解并进入青菜内;而腌猪肉用精盐,则是因为猪肉在瓦缸里的时间较短,如果用粗盐的话,就有可能造成猪肉的某些部位不入味而腌制失败。除了这种粗精之分外,近些年来,当地井盐厂还生产了一种调味盐。这种调味盐比精盐还要细小,呈洁白的粉末状,它的主要用处是制作泡菜——在腌菜家族当中,泡菜可谓大名鼎鼎,是川菜中最为爽口的一道。
▲在四川,几乎是家家制泡菜,顿顿有泡菜。摄影/黄金国
四川远离海滨,取盐只能求诸于地下,沿海百姓腌制食物就无须费力过多。海盐食用地区的各种腌制品,既充分利用了相对廉价的海盐,又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地的物产。在濒临东海的杭州湾附近,有一个叫海盐县的地方,从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它的特产。海盐县不仅盛产海盐,还盛产一种当地人称为大头菜的芥菜。正是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而廉价的海盐和芥菜,早在700多年前的宋代,海盐大头菜就以酸脆开胃而闻名天下。
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区,不仅是产量丰富的海盐生产基地,更是各种干鲜水产品的源头。在保鲜技术不甚发达的当年,“腌”自然成为渔民们保存食物最方便、最持久的利器。我曾在福建一条近海作业的渔船上看到,几个渔民把刚刚打捞上来的大黄鱼放在甲板上,去掉内脏之后,就顺手抓起一把把泛黄的粗盐抹进鱼腹。全身“吃”透粗盐的大黄鱼经过几天的风吹日晒,很快进阶为美味的“咸鱼”,若保存得当可放半年之久。在几乎所有渔村,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景象,渔民们的房前屋后,总是毫无例外地晾晒着剖开的鱼干。
▲在广东沿海地区,渔民都喜欢腌制鱼干食用。摄影/张展
和福建渔民们使用制盐工厂批量生产的粗大海盐不同,许多年以来,海南儋州半岛的马井镇渔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倘若要腌制较为名贵的红鱼,一定要用邻近的洋浦盐田村出产的手工晒盐。他们认为,只有用这种手工晒盐,才能把红鱼的味道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这种手工晒盐因提纯的粗糙而保留了更多其他物质成分。事实上,与调味盐和精盐相比,粗盐的成分除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钙、硫酸钠等多种成分,而这些成分,都有助于食品迅速入味,进而散发出别样的风味。
我国湖盐主要出产并行销于西北地区。湖盐比一般食盐更咸,在烹调时,使用量也就比一般食盐更少。加之大多数湖盐都是直接从盐湖表面撷取、过滤和烘干制成,没有更多的加工环节,因此质地纯净,可以让食物保有原味。在甘肃天水的一些地区,当地人把海盐称为大盐,把湖盐称为小盐。这种由小作坊生产出来的小盐,特别适合腌制使用。当地人用这种小盐制作腌菜,举凡黄瓜、青菜、胡萝卜、白菜,常见的蔬菜几乎无一不可用来腌制,其滋味之独特,令人一食难忘。在当地人的餐桌上,每餐总是有一两样腌菜,其中由大白菜腌制而成的酸菜最受追捧,乃至于四五个人小酌,哪怕已经有相当多的菜肴,酸菜仍然得端上一大盆。在甘肃的某些地方,甚至把腌菜和饭合二为一,做成半是菜半是饭的特色食品。
在大规模引进海盐之前,山西许多地方食用的也是湖盐(当地人又把它称为池盐)。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历来农业以旱作为主,蔬菜种植数量少,品种也很单一,因此冬天很难吃到新鲜蔬菜,腌菜便成为餐桌上的主力军。当地人常常在自家田里或院中种上一畦萝卜或芥菜,秋收时,再把拉蔓后口感较差的茄子、西红柿存放起来,入冬之前,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动手把这些东西制作成各种腌菜,以供全家此后几个月食用。这种风行民间的腌菜习惯,使得山西的腌菜风味独特,花样繁多。芥辣丝、茄娃娃、腌黄瓜、腌蒜,都是山西特有的醋之“酸”与盐之“咸”的花样组合。「冬腌萝卜夏腌椿」,就是流行于山西河津一带的说法。
北素南肉,气候其实是主因
如果说南方的腌制品更多偏向肉类的话,那么北方的腌制品则更多偏向蔬菜。生活于北宋末年的词人朱敦儒在遭逢靖康之变后,不得不离开家乡河南洛阳逃往南方。他在晚年回忆故乡生活时,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北方最常见的腌白菜。为此,他在一首词里说:「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厌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翻译成白话就是:想当年,自家菜地里种的大白菜,放在缸里腌成酸菜,锅里的面条(古时汤饼包括今天的面条、面片、饺子和馄饨)细如发丝,切点葱花,加点香油,吃着面,就着腌菜喝杯小酒,这样的生活神仙难有!
▲腌制大马哈鱼是黑龙江人特有的美食。摄影/王吉信
一到秋天,家家户户都忙着买白菜,晾白菜,腌酸菜,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北方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以东北为例,秋末,天气渐冷,繁盛了一个夏天的菜园子开始「罢园」——黄瓜、豆角之类需要搭架子的蔬菜,最后一批果实摘完后,就得把架子连根拔起,把菜秧也全部拔掉。罢园时节,城里人忙着买最后一拨上市的小黄瓜、小茄子和小豆角,或者那些不中看的老黄瓜、老茄子,目的只有一个:做腌菜。
腌好罢园瓜菜,又该腌酸菜了。在东北的大小城市里,深秋时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辆马车或一辆拖拉机,满载着大白菜,在一家住户的大门口停下来,这家的主人开始呼儿唤女,一齐动手把车上的大白菜搬卸进屋——这堆得跟小山似的大白菜,动辄就是两三百斤,除了窖藏一部分外,其余都得腌成一缸缸酸菜。南方人见了,很可能会小吃一惊,但想想这是全家人整个冬天最重要的蔬菜来源,要天天吃、顿顿吃,维持好几个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东北乃至整个北方,腌制食品都是以蔬菜为主,肉食比较少见。好像是为了跟北方的辽远苍劲相匹配,北方的腌菜缸都因硕大而显得霸气十足,一般家庭的缸,都能腌上一两百斤大白菜,哪怕是相对袖珍的用来腌黄瓜和茄子的小缸,也能腌上二三十斤。
当年北方之所以更偏重于腌制蔬菜,与严寒的气候有关——长达几个月的冰天雪地,地里根本就没法生长出可供食用的蔬菜,只有腌起来,才能蔬菜供应保持到翌年。至于肉食,反倒不需要特别的气候条件。南方偏重于腌制肉食,一则因为气候宜人,四季瓜果蔬菜接二连三,绝无断顿之虞,因而用不着储存。其二,也正是因为气温较高,肉食容易变质,只有腌起来才能存下去。不过,在贸易繁荣、技术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有了冰箱之后,这种“北菜南肉”的格局早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分明。甚至于,人们为了“吃”得更健康,对这种古老的滋味产生了怀疑。
腌菜是健康杀手吗?
常吃腌菜会导致多种疾病,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有根据吗?美味可口的腌菜难道真的是健康杀手吗?
▲每到制作榨菜的时节,在重庆涪陵等地都可以看见壮观的晾晒青菜头的场面。摄影/林长丰
腌菜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盐。过多盐分的摄入,的确不利于健康,可能使人患上高血压之类的心血管疾病。但含有大量盐分的食品可谓多矣,并非腌菜一种,这显然不能成为腌菜致病的理由。
其实,腌菜真正不利于健康的,是盐分中含有的硝酸盐杂质。由于腌菜中大量微生物的存在,如果在腌制时加入的食盐量少于15%,盐分中的硝酸盐就有可能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既是一种剧毒物质,同时还被严重怀疑为高致癌物质。如果腌制的是蔬菜,则在亚硝酸盐的危险外,还有另一重风险: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维生素C被大量破坏。腌制后,维生素C的成分几乎全军覆灭。大量吃腌菜的人,无一例外地会缺乏维生素C。
流行病学的调查还表明,长期食用腌菜,很有可能导致胃癌和结石病的高发。贵州从江县一带的结石病患者比例很高,究其原因,就和当地人长年食用酸菜不无关系。至于腌菜和胃癌之间的关系,虽然还不能完全肯定,但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常食腌菜并少喝牛奶的人群,其罹患胃癌的几率要远超普通人群。
不过,正如中国古人所言:「人食五谷,岂有不生百病」,许多食品都会在滋养身体、满足味蕾的同时,对我们造成某些小小的“伤害”。只要不当作每餐的家常便饭,少量摄取,尽心品味,放心地吃,愉快地吃,腌菜仍然是一款美味而安全的古老美食,它还将一如既往地出现在我们和我们子孙的餐桌上。
- END - 撰文丨聂作平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本文内容由小森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