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红螺的人工养殖技术(脉红螺的内部结构图)
导语:脉红螺养殖技术分享之一
脉红螺( Rapana venosa )(图)为肉食性贝类,双壳贝类是其主要食物之一,因此被列为贝类养殖中的敌害。但其足部特别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甚为人们所喜食。目前除鲜食外,多加工制成罐头或干制品,经济价值高。由于其生长速度快,不少单位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和养殖试验。
脉红螺养殖
(一)脉红螺的生物学特性
1.脉红螺的生态习性:脉红螺分布较广,天然产量也大。幼贝多生活在低潮线附近岩石图32脉红螺间,成贝多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数米的海底,冬季多分散生活,并有潜人泥砂中的习性。
2.脉红螺的繁殖与生长
(1)产卵期:脉红螺在北方产卵期为6~8月份,鸭绿江口脉红螺的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其产卵水温为19~26℃,最适水温为22~24℃。
(2)产卵:脉红螺一年繁殖1次,产卵期间由深水向浅水移动,一般在水深不超过6~7米的水域,有时可达潮间带,习称为“上滩”。产卵前雌雄先行交配1~2天,习称“聚堆”。产卵过程随个体的大小,在时间上有长有短,一般也是在1~2天内完成。卵子产在由输卵管管壁分泌的几丁质卵袋中。卵袋细长,形如菊花瓣,并以基部相连,附着在岩石或其他贝壳上,俗称海菊花或海螺花。一个壳高10厘米的脉红螺能产卵400多个,壳高6~7厘米的则仅产200多个。一个脉红螺的产卵量为20万~120万粒,多数为40万60万粒。
脉红螺养殖
(3)胚胎和幼虫发育:受精卵圆形或椭圆形,在卵袋里发育孵化。卵子受精后,在水温23℃下,5小时出现第一极体;7~~8小时后,出现第二极体,产卵后1天内仅发育到8细胞期。担轮幼虫不明显,约经6天可直接形成面盘幼虫的形态。在水温23~26.5℃,需31天才能从卵袋端小孔破膜而出;在水温较高、溶氧和水流较好的条件下,20天就能破膜而出。出卵袋后在水中时游、时沉地生活在低潮线下的浅海,最后沉降在海底的泥砂和石块间生活。
脉红螺养殖
(4)生长:脉红螺产卵后第二年5~6月份采到最小个体为10~18毫米,8月份最小个体达15~23毫米,可以认为这些个体为1龄幼螺。人工养殖的红螺生长较快。脉红螺一般在70~90毫米就有交配行为,这些个体为2~3龄。
作者:奥克丹 蒋经理
本文内容由小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