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覆巢之下有完卵文言文译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乱世之局岂能独善其身)

导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东汉统治发生动摇,阶级矛盾逐渐增加

东汉在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建立起来,虽然光武帝不失为一位明君,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地主阶级依旧同农民对立。这种矛盾必然会带来朝廷动荡,在东汉末期,统治者的地位开始逐渐动摇,“漂泊”的百姓又暴动起来。

东汉时期的动乱主要与统治阶级相关,首先是宦官同外戚的冲突,再者朝廷和民间名仕同宦官的冲突,在此情形下,民间的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朝廷统治失去效应,产生动乱是必然的事情。

外戚执政的出现

从周建立之初,便有外戚执政,这种事情在古代是每一个朝廷必然经历的现象。无论以哪种方式出现,他们所争夺的是朝廷的统治权,但在周开始,关于统治权的继承始终遵循着:“曰父死子继”,这种方式是周公所创,这也是从周开始,以后的每个朝代的继承大体相同。这种方式本来想着能够免除纷争补偏救弊,但往往事与愿违。

除此之外“父死子继”的弊端还在于父亲是明君,但儿子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最后的结果还是儿子继承王权,如果儿子未成年依旧继承王权,在此之下,外戚执政时必然要出现的事情。

在外戚执政中,最为多见的是母亲执政的出现,在皇帝还未能执掌大权时,在“知子莫若母”的影响下,母后临朝听政成为惯例,只要孩子处于弱幼无能之时,必然会出现如此现象。再者母后虽然不能代替皇帝行使权力,但叔伯的作用在此时发挥出来,经常可代为谋。在此情况下,外戚执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要论历史上第一位外戚干政者,应该当属秦国的秦昭王母宣太后,乃至于后来秦始皇执政初期,都出现过赵姬干政的现象,特别是在孝章皇后时期,母后临朝外戚执政成为了一件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了临朝听政者达到6人的“盛况”。

在《后汉书》中曾记载:外立者四帝(谓安、质、桓、灵),临朝者六后(章帝窦太后、和熹邓太后、安丝阎太后、顺烈梁太后、桓思窦太后、灵思何太后)。

作为一个帝国,只有皇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才算名副其实。当外戚执政期间,权力基本在外戚手中,这种大权旁落的事情皇帝自然内心不满,除此之外还有寄生在皇权之上,熟悉政令的宦官也心有怨念,在此情形下,宦官和外戚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继而加速统治地位的动摇。

宦官夺权

宦官在打击外戚这件事情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宦官的所作所为符合皇帝的内心,在借助皇帝的权势下,宦官在打击外戚上必然会有所收获。在东汉时期宦官郑众打击外戚窦宪等人,宦官孙程打击外戚阎显等。虽然宦官能够将外戚打击,但对于宦官而言,好不容易得到的权力,自然不会轻易交给皇帝,反而出现了骄横奢侈的现象。

宦官在历史上对大众而言,本就有歧视之心,如此宦官在东汉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让东汉的地主阶级内心不平。当时东汉地主阶级除了有恶浊者之外,也必然存在清流者。当时主要打击宦官者可分为三部分。

如东汉末年第一部分是在朝廷之中,当属于廷臣者;其二是在地方上,可算是地方者;除此之外还有小臣,这部分人主要是地方官以下者。三部分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宦官进行打击,在《廿二史札记·东汉诸臣劾治宦官》中曾有诸多实例。

宦官得到权力是依附在昏庸无能的统治者身上,对宦官的制裁必然会出现,在桓、灵时期地主阶级对宦官的反击,但正是因为相互之间的争斗,造成了统治力量的削弱,让统治者的根基产生了动摇。

在晋桓帝时期,曾出现过一次党狱,此为宦官污蔑司隶校尉等人谋反等,共计造成200多余下狱,到了灵帝建宁二年和灵帝熹平二年期间,也不同程度出现了宦官执政大肆兴罪的现象,这种情况造成地主阶级内心的反抗之情不断增加。

“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成为当时地主阶级和有学识之人,对宦官的一种讨伐姿态。在两者的相互较量之中,宦官对官员的压迫逐渐加加重,官员之间的联系却在逐渐加深,互相之间的团结也变得坚固,但在这种对抗之中,官员始终处于下风。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长期的对抗中,官员或者名仕始终采取的是言论制裁,而宦官利用皇帝昏庸无能的才智,将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作威作福只是他们的冰山一角,甚至能够做到在朝廷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够遍布爪牙,至此出现了“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现象。

在两者互相斗争之中,殊不知真正能够得以长期发展者,必然要有政治修明的状态出现,这种阶级斗争只会增加无端的内耗,让东汉时期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最后产生的是农民暴动和群雄割据,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

本文内容由小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