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世人皆俗什么意思(世人皆俗人什么意思)

导语:《庄子》:世人皆具慧心,淡泊方成圣贤

一、

人人皆具慧心,人人皆可成圣贤。

王阳明有一次在讲课时对弟子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接着王阳明对其中一位弟子说:“你胸中就有一个圣人。”

这个弟子听了马上惊愕的站起来说到:“不敢。”

王阳明就笑着对他说:“众人皆有,怎么你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不管是成圣还是成佛,其实都说明同一个道理,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明心见性的心,具备察觉人生智慧,体悟世间规则的觉悟。

而世间有众多庸众未能得以明心见性,活在迷茫和执念之中,就是因为自己的俗识俗欲,遮盖了事物的本性面目。

庄子有一句话叫:“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嗜欲深的人,他的天赋灵机就会浅薄。”

一个人眼中全是名利富贵,他的眼里就容不下良知,如果眼中全是保全自身,自私自利,他的人生就不可能重视公道。

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人可以成为世俗中的智者,因为他可以通过机巧去夺取名利,甚至他的地位也会居于多数人之上,但是这样的人在事物转机面前,却只能称为“盲人”。

比如在刘邦攻入咸阳城之后,看到城中数不尽的豪华宫殿,良马美玉以及美女,此时贪财好色的本性就露了出来,便对手下将士说:“我们今天就在城中留宿,尽情享乐。”

这个时候多亏张良及时阻止,刘邦才极不情愿的率兵退出城外。

而后来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张良能够在关键时刻急流勇退,而韩信却抱着侥幸心思留守本位,最后被萧何骗至宫中诛杀。

面对同样的情况,却有不同的结局,就是因为有的人能在关键时刻抛开欲望,看清事物本质,而有的人只是沉浸于事物的欲望之中。

就好像生活中那些为了利益丧失了自身良知,做尽坏事的人一样,他并不是不知道善恶良知的道理,只是因为他在乎的只有利益,哪怕违背良知也在所不惜。

二、

《道德经》之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个人内心没有杂念,才能保持清静平和的内心,人的真性情才能显现,当内心持守淡泊时,才能洞察世事,平衡欲望在人生中的份量,避免有失偏颇而遮盖了看清规律的眼光。

就像庄子提出的“真人”,真人就是能够忘怀于物,无情无欲,不计生死,随物而变的智者状态,能够将自身置于天人合一之境,才可称之为真人。

“陶朱公”范蠡正是这样一个智者,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运筹帷幄二十多年,最终灭掉吴国一雪前耻,当勾践称霸时,封范蠡为上将军。

但是范蠡却适可而止,激流勇退,毅然抛弃了到手的荣华富贵,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

后来到了齐国后,由于仗义疏财贤名远扬,受到齐王赏识,被封为相国,此时又是集权势,名声,富贵于一身。

但是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他自己感叹着说:“居官至相国之位,治家能到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说,已经到了极点,这也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又抽身离开,把相国之印还给齐王,散尽家财之后,又来到定陶。

到了定陶之后,依照地理位置优越,借助良好的经商之地,范蠡带着家人耕作牧畜,又获得了庄稼的丰收和牧畜兴旺,随后又从事商业买卖,积累了不少资金。

没过多久,又凭此积累了数百万财富,这个时候才被人称之为“陶朱公”。

范蠡的所作所为便诠释了庄子的“真人”状态,能够放下过度贪图名利的欲望沟壑,在关键时刻审时度势,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抉择。

一个能够收敛欲望的人,他的人生才不会被欲望所捆绑,如果盲目过度的追求人生又一个高位,这样的人不仅与慧心无缘,甚至会成为欲望的傀儡。

圣贤之心藏于每个人的心中,而道也是人人皆可修的,不管是圣贤还是道,都是同样的智慧状态,它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要保持淡泊之心,最终便可悟得。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