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罗什寺的简介(武威罗什寺)
导语:西部名刹一一凉州罗什寺
罗什寺塔矗立在武威市北大街,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
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386-400年),塔及寺院在唐时大力扩建,明、清皆有修葺。其间于明代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圣谕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光供养。”此谕现完好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1934年,罗什寺塔被重修。
罗什即鸠摩罗什(公元344—413),是古龟兹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人。因他少时聪颖过人,被称为“鸠摩罗什”,意思是“神童”。7岁时当了和尚,12岁游历西域诸佛教国,以精于佛学闻名。
382年,前秦皇帝苻坚得悉名震西域的佛法家鸠摩罗什的大名,遂派大将吕光西达龟兹邀迎罗什东去讲经。当罗什与吕光东返途中,听到苻坚被杀的噩耗,不得已在姑臧(今武威之古称)住锡。
吕光在383年破龟兹,征服了西域30余国,得鸠摩罗什和2万多峰骆驼,载着西域的珍宝、文物而归。
罗什大师自385年至401年,滞留在凉州达16年之久。他又潜心习研汉语,体察汉地的社会风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化知识,并逐步开始了他的佛经翻译的准备。
386年,吕光回到凉州,建立了后凉国,定都姑藏。随之而来的鸠摩罗什就住在武威,讲经说法,传播佛教达十七八年之久。401年,姚苌之子后秦国王姚兴灭后凉国,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尊为国师,奉之如神,让罗什住在陕西草堂寺译经讲法。
401年,后凉被后秦姚兴所灭,罗什又被邀请至长安,以国师之礼开始了佛经翻译的艰苦生涯,并讲解经典,培养弟子,声名愈加显赫。令人震惊的是,罗什具有超强的佛经翻译才华,据《开元释教录》卷四记载,罗什翻译的佛教经论共有74部、384卷,近三百万字。他的译著系统地介绍了大乘佛教论述缘起性空理论的经论,使当时的思想界耳目一新。他所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成实经》、《中论》、《百论》等,是后代中国佛教各宗派依据的主要经典,也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罗什离开姑臧后,他曾住锡过的罗什寺依旧是凉州乃至西域、中原地区驰名的寺院。后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即公元413年4月,鸠摩罗什在陕西圆寂,生前留有如此遗言:所译之经“若没有违背原意之处,火化时舌头不烂!”并要弟子们能将其不烂之舌葬于姑臧。足见其诚挚之心。果不然,火化后罗什形骸已碎,唯有舌头如生,保持了原样。
就这样,凉州的罗什寺内建起了供奉罗什“不烂之舌”的罗什宝塔,其“舌塔”始建在公元488年,而远近闻名的罗什寺更成为当时僧师信众和东、西方学士们所朝拜、交流的名寺古刹,成为当时西北地区的佛教活动中心。这座宝塔在唐代、五代、宋、元年间的频繁战火中尽遭不幸,屡毁屡建。而在明代,当地和来自西域、日本的虔诚僧侣又一次重建了武威罗什寺,并被朝廷钦定为“陕西凉州大寺院”,到了清康熙年间更加改观,“诚河西之胜地也”。
公元1927年在一次强烈地震中,罗什寺与供奉罗什舌舍利的罗什宝塔全成瓦砾。七年后重建之,正是今天人们眼前的这座高33米、八角12层、空心砖砌的罗什“舌塔”,塔尖高耸,塔身规正,塔基稳重。据碑文记载,塔内藏有鸠摩罗什舌舍利一粒、碎身舍利五粒、释迦牟尼铜像一尊、大藏经一部、罗什塑像一尊和罗什翻译的经文石刻《佛说阿弥陀经》等。塔基正面的楹联是“舌塔倚云镇福地,罗什妙德耀五凉”。
公元1998年,为了社会和旅游业的大发展,武威市全方位地开发和修缮罗什寺。这两年还在拓建大山门、藏经楼、地藏殿、罗什纪念堂等建筑,围绕着高耸入云的罗什舌塔,梵音经声,气象万千。
这种历史传承的持续给力,势必对社会的交融和谐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深刻的效应。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