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解决北方匈奴侵扰的措施(针对北方匈奴的侵扰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导语:秦汉时期的北方强敌匈奴是怎么消失的
匈奴又称胡,匈奴其名始见于战国文献。
起源与族属
春秋战国秦汉时,今内蒙古西部、蒙古国、南西伯利亚境内及今山西北部等地广泛分布着众多古突厥语族游牧部落,其统称,在先秦文献中译为狄(狄历)、丁灵(丁零)、儋林(林胡、林人)等名,均为同名异译,但所指部落群范围有所不同。春秋时,狄人的分支白狄、赤狄、长狄等曾南下进入中原,侵伐华夏各国,后渐被华夏各国征灭。战国时,儋林(林胡)分布于今内蒙古中、西部,与秦、赵、燕三国为邻,其中心在今河套地区。战国晚期,儋林逐渐形成较巩固的部落联盟。联盟首领称单于,日益强盛,常侵扰赵秦燕边郡,始被称为匈奴,赵秦燕皆筑长城以拒之。秦朝时联盟首领为头曼单于,其中心仍在今河套地区。至秦末汉初冒顿单于时,终于建立国家,其后逐渐形成匈奴民族。根据匈奴源于属于狄人的儋林,以及后世中外学者的多方面研究,认为匈奴就其主体而言,与狄、丁零、敕勒、铁勒等古代游牧民族部落群均为使用古突厥语的广义古突厥人。
匈奴政治制度
冒顿建立匈奴国,即匈奴游牧军事政权后,原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单于成为匈奴国最高首领。单于之下,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诸王、高官,凡二十四长。左右贤王、谷蠡王、日逐王等,由单于所出氏族孪鞮氏子弟担任;其他诸王高官,由部落贵族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等世袭。左贤王常为单于储副。左、右骨都侯为单于辅政大臣。
匈奴国分为中东西三大行政区:中部为单于庭直辖区,其南对着汉代郡、云中郡;东部为左贤王管辖区,其南对着汉上谷郡以东,左贤王以下至左大当户居之;西部为右贤王管辖区,其南对着汉上郡以西,右贤王以下至右大当户居之。
匈奴由许多部落构成,各部落包含若干氏族,著名的如孪毬氏、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韩氏、郎氏等。孪毬氏最贵,单于皆出此族。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其余有呼衍、兰、须卜、丘林四族亦贵,世与单于联姻。凡废立、和战、祭祀等大事,均由各部贵人会议决定。
匈奴有不成文法,匈奴没有文字,以言语为约束。其法:拔刀出鞘一尺,有杀人意向者,处死;盗窃者,没收其家属、家产;大罪处死,小罪杖责;囚禁不超过10天,全国囚犯不超过十人。
匈奴习俗与文化
匈奴人信仰原始宗教巫教,崇拜天地、日月、鬼神、祖先。晨拜日,夕拜月。月满进军,月缺退兵。每年正月小会单于庭,祭祠;五月大会龙城(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西等处),祭祖先、天地、鬼神。
匈奴人不知礼义。作战时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匈奴人有名不讳,贵族有姓氏,平民、奴婢无姓氏。
匈奴实行族外婚。父兄死,妻后母、寡嫂,“恶种姓之失也”。
匈奴葬俗:死后葬于土下,不堆土为坟,送葬者不穿丧服。贵族皆深葬,棺多至三重。单于死,金银、衣裘随葬外,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
匈奴无文字,但因不少有文化汉人被俘或投奔匈奴,匈奴国曾使用汉文字于致汉朝之国书及铜印等方面。
由强转弱直至消失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率大军30万击走匈奴,夺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遂连接秦、赵、燕旧长城为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以御匈奴。秦末,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东破灭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收复河南地。后又北服丁灵等部族,兵力达30万。
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亲率大军击匈奴,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西北),被匈奴围困七日,后以计脱。次年,汉与匈奴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匈奴絮、缯、米、食物,并开关市。汉文帝、景帝时,匈奴恃其强盛,屡屡背约,侵扰汉边郡,杀戮吏民,掳掠人畜。
汉朝经60余年休养生息,国力渐充裕,汉武帝即位后决心反击匈奴。自前133年起,汉兵多次出击匈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道出击匈奴于漠北,大胜,从此,“漠南无王庭”。同时,武帝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切断匈奴左右臂。匈奴失去河西、漠南及左地,退至漠北后,经济大为衰落。从此,汉与匈奴的强弱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
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匈奴统治集团内讧,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降汉。西部郅支单于西迁至康居住地,前36年被汉将陈汤等击杀于楚河上。郅支既灭,呼韩邪于竟宁元年(前33)再次朝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号“宁胡阏氏”。从此匈奴不断朝汉,并遣子入侍,和平相处凡四十余年。王莽执政,降低对单于的待遇,阻止乌桓等向匈奴纳税,于是匈奴重又入侵。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前后,匈奴“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大半”,乌桓又乘机攻之,匈奴衰弱。二十四年,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率漠南八部降汉。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部众驻牧于五原、云中、定襄、朔方、雁门、上谷、代、北地八郡。
北匈奴常攻扰南匈奴,攻掠汉边郡,侵迫西域各国。由于北匈奴穷兵黩武,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1世纪中叶,数十万各族奴婢(西域胡、丁零、羌等)从漠北逃至河西走廊。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起,北匈奴人不断南下降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汉将耿秉、窦宪率大军与南单于骑兵出塞,大破北匈奴,降众20余万。永元二年、三年,汉兵又连年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遁逃,不知所之。
此后,北匈奴一部分人居留于今新疆北部六七十年,至2世纪50~60年代被檀石槐驱走,逐渐向西远迁。残留在漠北的匈奴余众十余万户,加入鲜卑,逐渐鲜卑化。
2世纪40年代初,南匈奴内乱,左部句龙王吾斯等后又东引乌桓,西收羌、胡,攻掠并、凉、幽、冀四州,汉朝为消弭战乱,乃将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南移,匈奴人遂随之南移,大多数居于汾水流域一带。后来,他们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务农。
西晋末,匈奴屠各氏贵族刘渊趁八王之乱据有并州,建立“汉”政权,后其族子刘曜继立,改国号为“赵”,是为“前赵”。东晋后期,住在河西走廊及其周围地区的匈奴分支卢水胡,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北凉”政权,立国凡三十九年(401~439)。东晋末,铁弗匈奴赫连勃勃建立“夏”政权,立国凡二十五年(407~431)。随着上述政权的先后被消灭,“匈奴”之名逐渐消失,入居内地的匈奴后裔在内地先进文明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
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