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八珍都是什么(八珍指的是哪八珍)
导语:所谓的“八珍”
“八珍”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八种珍贵的食材。这个词汇从周代就已经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不同,“八珍”的含义也经过了漫长的变化。
八珍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冢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三礼【《礼记》《仪礼》《周礼》】是最早记载中国典章制度的书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礼仪体系的思想根源。在这里的“八珍”,指的是只有周王才能享用的八种珍贵的食疗保健菜肴,这是后世八珍筵席的先驱之作。对于这里的“八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一,《礼记·内侧》所列:淳熬【肉酱油浇饭】、淳母【肉酱油浇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羔羊】、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糖牛羊肉】、熬【烘制的肉脯】和肝膋【网油烤狗肝】八种食品【或者认为是八种烹调法】;其二,《周礼·天官·膳夫》中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饮用六清,馐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这里的‘珍用八物’,也被理解为‘八珍’。”
将八珍指为原料,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北宋元丰年间的《埤雅》。明代俞安期所辑《唐类函》指出:“按《礼》所谓八珍者······后世则侈云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张九韶撰《群书指唾》也有同样记述,只是将豹胎易为兔胎。至于龙肝、凤髓,本属子虚乌有,但也有以白马之肝、雄雉之髓充数的。
元朝还有“迤北八珍”,陶宗仪《辍耕录》说,这八珍是:“醍醐、麈吭、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
明代的”八珍“见于张九韶的《群书拾唾》:龙肝【可能是娃娃鱼或穿山甲的肝,或是蛇的肝,也有的人认为是白马肝】,凤髓【可能是锦鸡的脑髓】豹胎、鲤尾【并非是鲤鱼尾,因鲤鱼尾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既非稀有珍贵,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很可能是穿山甲的尾,因古时称穿山甲为”鲮鲤“】、鸮炙【烤猫头鹰】、猩唇、熊掌和酥酪蝉【可能是高级酥酪,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则谓“乃今之抱螺酥也。其形与螺形不肖,而酷似蝉腹”】
到了清代,“八珍”就有了“参翅八珍”与“山水八珍”之分。另外,在清代著名的满汉全席中,也有“八珍”的讲究,只是这里的“八珍”从八样演变成了“四八珍”共32样。
其实,从周代的“八珍”到清代的“八珍”,可以窥见先民饮食的变化,尤其是饮食的多样性。从一开始单一炙烤,到各种食材、各种烹调方法汇集,从单纯的食用哺乳动物,到广泛食用水生、陆生动物,鱼、禽、畜均有。
民国时期,“八珍”从宫廷和贵族阶层逐渐走向民间,从周代便开始沿袭的饮食规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有权利享受这些珍稀的食材。于是,又出现了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但因地域,“八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更体现出民众饮食种类的丰富,及根据地域不同,饮食习惯逐渐分化的特点。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