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烧成是什么意思(cheg烧)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烧成篇(四)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烧成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烧成是什么意思(cheng烧)

什么是“捂灰”?

“捂灰”不可写作“焐灰”。“捂”,是指严密地封蔽住或遮盖住。“焐”,是指用温度高的东西接触温度低的东西,使其增温。

捂灰,是人为操作的结果,就是将欠火或其他因素需要改色的茶壶,放入匣钵内,用稻谷糠捂赛密蔽,在龙窑的炉头位置,或在1000℃以下低温缺氧状态(还原气氛)下二次烧制,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炭分子被吸入壶胎里,使高价铁离子还原为低价状态,壶色呈现为灰黑。好的捂灰壶,黑色犹如好的徽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种温润之感。捂灰工艺,没有加入任何有害化工料,颜色变化只是因为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民国程寿珍就有很多捂 灰作品。

▲瓦棱 紫泥捂灰

若第一次烧结度较高,捂灰后壶色会润;若第一次烧结度较低,捂灰后壶色会涩。捂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不是任何泥料都可拿来捂灰的。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几率极低;掺和其它色素的泥料,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底槽清泥捂灰,颜色黑里透青,青中泛蓝;团泥泥质结构松散,不可以捂灰。捂灰工艺难度较大,成品率低,有人便用化工料配制近似“捂灰”效果的仿捂灰泥料,但是,这种泥料质感差,壶色虽可接近,却质感平滑,颗粒感差,颜色呆板。捂灰壶的黑,是青黑色,绝不会黑如墨;捂灰壶的亮,是润亮,绝不会亮如漆。

紫砂壶的“火疵”是怎样产生的?

壶坯烧成时,坯表直接接触火焰而形成的色痕,叫“火疵”,俗称“射火”。仅局部色泽较深者不影响使用,若产生毛刺就成了废品。

紫砂壶的烧成,无论龙窑、倒焰窑、梭式窑、推板窑,制品都要套装在耐火的匣钵里,不能接触明焰。匣钵如产生裂纹,火焰就会乘隙而入。电窑烧成,无明焰,不会产生“火疵”。

紫砂壶是 一次烧成的吗?

民国以前的老壶,基本上都是一次烧成;现代的壶,大都是二次烧成。所谓“一次烧成”,是指在干燥坯体的壶口上,敷一层玻化砂粉后再加置壶盖,进窑一次烧制为成品。

一次烧成的成品,口和盖一般难以做到完全“吻合(壶盖在壶口里紧密而不哐当)”和“通转(壶盖在壶口里可以旋转不滞)”。用金刚砂打磨壶口与壶盖的结合处称作“整口”。整口后,壶表可以通转了,但口盖结合处的表面则被破坏,茶垢淤积就会形成“黑道(吐黑)”。

所谓“二次烧成”,是指在一次烧制出窑后,整口、除去火疵,再用泥浆敷盖打磨产生的“破皮”,然后再次进窑烧制。因破皮经重新上浆会形成新结晶,烧成后的壶表会更细腻光滑。

▲仿古 降坡泥捂灰

坯体中的水分以什么形式存在?

水,以结合、结构的两种形式存在于坯体中:“结合水”属于物理性性质,其以吸附、夹带的方式游离于分子的表面和分子间,没有化学键存在,含量可变、易去除,脱离物体所需温度一般为105℃。

“结构水”属于化学性质,有化学键存在,处于分子内部,含量固定、不易去除,逸出所需温度一般近500℃,逸出后,原物质便被其他原子重新组合形成另一种化合物。

紫砂壶烧成经过哪些阶段?

壶坯入窑烧制,温度的变化可粗略分为8个阶段:

▲汉瓦 老紫泥捂灰

1)结合水蒸发—当窑温达到105℃时,坯体内的结合水开始蒸发,这个窑温要保持30分钟后才可以继续升温,否则坯体易开裂。

2)结构水逸出—当窑温平稳提高达500℃时,坯体内的结构水开始分解逸出。

3)石英体膨胀—窑温达到573℃时,泥料中含有的石英颗粒膨胀,体积增大0.84%,晶型转变。

4)氧化物显色—窑温在600℃~1050℃时,泥料中的氧化物分解,壶体开始显色。

5)保温求成型—窑温在1050℃~1200℃时,坯体烧结定型,要停止加温并保温30分钟左右,以平衡窑内温差。

6)降温求色泽—窑内温度平稳后,将烟道闸板及窑门全部打开,迅速降温到700℃左右再重新观赏窑门,制品表面会生成光泽。此时制品处在熔融状态,壶体不会开裂。

7)石英体收缩—因为石英晶体会在573℃时再次转变,体积缩小0.84%,所以窑温在700℃~400℃时,要缓慢而又均匀降温,否则制品极易开裂。

8)冷却待出窑—窑温降到400℃后,再降温可快可慢,温差已不会对产品产生负面影响。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烧成篇(四)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