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大象听话又有力气为何古人不用它来犁地呢(为什么不用大象耕田)

导语:大象听话又有力气,为何古人不用它来犁地?

作为人类的朋友,大象很早便辅助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在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植被茂盛气候宜人水草丰茂,这样的环境引来各种野生动物定居于此。

大象不仅力气大,智商也是出奇的高。它们不仅会圈出自己的领地,还会协同团队进行集体觅食。每只小象在出生之时便有母象在身旁保护,象群也会协助母象一起保护小象的安全。年迈的大象也会得到团队的悉心照顾,大象死掉后象群还会协作将死者尸体埋掉。象群的种种行为,都跟人类的团队协作很相似。

中国古代很早就将大象作为交通工具使用,中原地区的河南省更是象群的主要活动地。河南省的简称“豫”便是大象的意思,足以见得大象在早期人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不同于牛马驴等传统牲畜,早期人类使用大象进行运输确实有很大的好处。人类早期主要生活在林草丰茂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也活跃着各种野生动物,老虎、狼群、豹子等野生动物的频频出没,使得人类的生存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与此同时,人类的农业运输安全也同样无法得到保障。用牛马驴进行农业运输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问题却很令早期的人类头疼,这便是野兽对运输牲畜的骚扰。由于牛马驴的体型较小,因此面对野兽侵袭总是十分恐惧,落荒而逃更是见怪不怪。见到它们都不是很害怕,而这些牲畜见到野兽就会慌忙逃跑。

农耕牲畜的逃窜会将身上携带的耕作成果带走,人类苦心换来的成果,很可能随着一次野兽的侵袭就被牲畜慌乱地弄丢。

细心的古人于是便又想起一个帮手,这个帮手便是大象。首先,一般野兽都拿大象没办法,相反很多野兽见到大象时会望风而逃,所以不用担心大象受惊吓后逃走;其次,大象携带的货物量要比牛马等牲畜更多,并且还可以在象背上人货混载;最后,当时的道路条件不好,牛拉车驴拉车都需要在道路环境好的地方才可以。这样的环境使用大象运输显然载的货物会更多。

既然大象既聪慧能干又有力气,为何古人不用大象来耕地?今天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弄清大象为何不被用来耕作犁地之前,首先得明白耕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古代犁地

耕地又名犁地,是在土地开垦后进行耕种时才需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犁地的活是交给耕牛来做的。为了能顺利犁地,古人们精心制作出一整套完备的犁具。这种耕具能完好地套在牛身上,而用牛耕地似乎刚刚好。

牛的特点是吃苦耐劳、性情温顺、力气还大,适合短距离的载重前行,也适合劳累的农活,于是古人便选择牛给人类拉重物和耕地。相较于牛,驴马骡的脾气就显得有点差,它们纤弱的身体也不适宜干重活。但是它们有个优点是善于奔跑,于是古人便训练它们进行远距离的货物运输。

而大象同样性情温顺、吃苦耐劳,智商还高,为何人类不用大象犁地?

1、大象自身特点

1.体型

大象笨拙的体型会让农耕变得很困难,体型较小的牛显然更适宜从事农耕作业。与此同时,硕大的体型与耕种枷具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耕牛相对小巧的体型更适合配备耕种枷具,而动辄几米高的大象使人类在枷具制作方面犯了难,巨大的块头需要制作更大的耕具,这种难度可想而知。

2.体重

如果说用牛进行耕作恰到好处,那么用大象耕作只能说是大材小用,大象这个大材的体重就要比牛大许多。一般大象体重3到5吨,最重的可达到8吨,而较大的牛体重都不及1吨。大象这样的体重能否完成耕种暂且不说,一脚下去可能会使犁好的地又变得很瓷实,需要虚土的农作物也会因为大象巨大的脚力被踩死。用大象耕地可能会得不偿失。

3.力气

大象的力气要远大过耕牛,巨大的力气在从事农耕之时本应属于优势,但这种优势显然不容易展现出来。强大的气力会使农耕器具更容易从土中拔出来,即便人站在耕作器具上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显然用大象耕作的局限性要更多一些。

4.战争

大象上述三个特点更适合应用于战场,于是人类更多是将大象运用到战争中。据史料记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古人就将大象投入到战争中,大象在战争中的效果也很好。于是古人对大象的定位更多是战争工具,而不是农耕牲畜,久而久之人们便放弃了将大象用于农耕的想法。

5.运输

除了将大象运用到战场外,人类还喜欢将大象作为运输工具使用。巨大的力气和壮硕的身形无疑是为运输而生,将货物放到大象背部让它们驮运显然也很适合。在一些高规格的场合,大象又成为礼仪的象征,皇室宗亲骑着大象进行巡视,于是大象又变成运人的坐骑。

6.性情

虽然大象性情温顺善解人意,但是与耕牛相比要差很多。发怒的耕牛还可以控制,但是面对发怒的大象,人类便有些无能为力。在农耕作业中,人类经常对不听使唤的牲畜鞭打脚踢,这些牲畜发怒后会停止耕作甚至反击人类。

而如果大象不听使唤,人类便会束手无策。万一鞭打大象将其激怒,发怒的大象可能会给人类造成致命性的伤害。这样的后果要比耕牛发怒严重很多倍。

2、环境原因

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后,大象就成为协助耕种运输的工具。但是由于环境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古人对大象的使用方式也不同。

纬度高的地区降雨量较少,种植的都是相对干旱的农作物。纬度低的地区降雨量较多,种植的是水稻等农作物。干燥的北方地区适宜大象耕种,湿润的南方稻田显然不适宜大象耕种。

笨拙的大象行走在泥泞的稻田里,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如何防止深陷泥潭。大象笨拙的身躯和巨大的体重都不适应在稻田里穿梭,于是南方地区只好选择体重较轻体型较小的水牛进行稻田作业。

北方地区瓷实的土地能保障大象耕作之时不陷入泥土中。但是耕牛似乎更适宜这种作业环境,并且耕牛耕种效果显然要比大象更好。而环境的再次改变使得大象几乎绝迹于北方地区。

由于气候的改变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北方地区的大象数量锐减。气温环境的转变让南方地区更适宜大象生存,而北方地区人类密集度的增大进一步压缩了大象生存空间,人类也不断对大象进行猎杀来获取象牙。这便使得北方地区大象数量越来越少,而南方地区大象虽然不少却又不适合大象耕作。

3、结论

农业生产中的牲畜选择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古代的气候环境、耕作文化和牲畜特点等综合作用,产生出最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牲畜。

耕牛的胜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牛马骡驴等牲畜各具优势,经过甄选人类将它们分配到不同的位置上。让牛进行耕作不仅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更是牛的特点使然。

大象虽然不适合农耕作业,但是它在货物运输和冷兵器战场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到物尽其用,让牛来耕作运输让象来打仗驮运,看来还是人类最聪明。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