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小至杜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杜甫的小至这首古诗的寓意)

导语:杜甫这首《小至》,“事、景、感”三者烘托,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又称“冬节”、“贺冬”,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34;。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都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34;,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大如年!”冬至,反映气候变化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被看作宛如过年一般的重大节日。

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三年(766年),杜甫寓居在四川一带的夔州。这一年的冬至日,或是对战乱后唐王朝国运的担忧,或是对成都草堂的念念不忘,亦或是对北方故乡的眷恋,杜子美灵光一闪,堪称神来之笔的七言律诗《小至》跃然纸上。

小至

唐代: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是盛唐杰出诗人,他自小就有志于报效祖国,虽然仕途一再受阻,又时逢安史之乱,曾经忍饥挨饿、四处漂泊,可谓历经坎坷,却始终不忘社稷与民生。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讲究炼字炼意,对后世的诗歌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读者也极其赞赏其爱国情操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唐代开元八年,中书门下奏《开元新格》,冬至日进行祭祀,遂用小至日视朝。所以小至是指冬至后一日,此时阳气升起,天渐暖。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当时诗人住在夔州西阁,逢冬至日,大家都在祭拜祖先,自己却漂泊异乡,不禁感慨万千。

这首诗首联“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交代时间,一个“催”字奠定了全诗愁闷的基调;颔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 琯动浮灰”,写人的活动;颈联“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写自然景物的变化,让人感到天气渐暖,春天将近的一丝喜悦;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转而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处异乡而不免悲从中来,于是邀儿子一起借酒消愁。

全诗选材典型,“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开篇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二句是总起,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诗题紧扣,同时给人以紧迫感:时间飞逝,转眼又是冬去春来。

中间四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其中,“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二句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别出心裁,用刺绣添线、葭管飞灰,进一步点明季节变化。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二句,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用柳叶“将舒”承一“容”字,使人产生柳叶如眉的联想,以梅花“欲放”承一“意”字,给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觉,富有动感特征,蕴含着生命的张力,体现出春临大地的蓬勃生机。虽然春天容易引发乡愁,但诗人的乡愁却是乐观向上的,故诗最后的“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二句以抒情作结,奉劝世人干尽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全诗立意高远,选材典型,遣字铸辞,精工切贴,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叙事、写景、抒感,“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渐次由时光逼人的感触演进为新春将临的欣慰,过渡得十分自然,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