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施釉工艺(唐三彩釉料配方)
唐三彩施釉方法也很多,因时、因地、因器而异,但总的可归纳成分区施釉法、点染融彩法和加彩贴金法。分区施釉法犹如将几件单彩器组合在一起,但又不同于单彩,因为几种釉彩同施于一器,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如河南洛阳墓葬出土三彩马,在不同的部位施各种釉色。马身黑色,头、鬃、尾、蹄均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色三色,革带为白色。
整匹马釉彩和贴花装饰高贵华丽,神采飞扬。点染融彩法是通过点染彩点、彩带和彩块,使各种釉彩配置、配合、流串,构成大小各异、浓淡不一、虚虚实实、斑斑驳驳的画面,具有艳丽浓郁、典雅朦胧的美感。
彩点有浅底深点和深底浅点两种。浅底深点是在素胎或浅色底釉上涂以大小一样或大小不一样的釉点,排列整齐或自然散落;深底浅点是通过特殊工艺留白,采用涂蜡或油脂的方法,先用蜡点出大小不一散落或排列整齐的圆点,再挂釉彩,烧制时涂蜡处釉彩晕散形成若虚若实的白色斑纹。
彩带是用各种釉在器物上画成彩条,或在器物上部点上釉色,经过高温熔融形成一条条自上而下的彩带。这种彩带由于器表的凹凸与起伏,釉色的浓厚和淡薄,任意浸漫和流淌,形成变幻莫测、自然天成的垂流条纹。
这种垂流交融的方法在陕西三彩上使用较广,河南三彩上则较少使用。彩块是用不同颜色,在器物上任意涂抹,由于釉彩的流串和交融,构成了如晚霞般明艳,又如云雾般变幻的画面。这是三彩器皿上运用最多的方法。
唐·三彩女立俑
高44.5厘米,1952年丛酉客摹荔出士,现藏陕西防曼博物馆
唐·三彩塔式盖罐
高69.5厘米,口径11.3厘米,座径26.8厘米,1959年陕西西南墓葬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加彩贴金法又可分为局部素胎彩绘和釉上彩绘贴金两种方法。俑类的头部一般都不施釉,在素胎上用朱、黑、赭等色画出人物五官和帽饰,有些还贴金,这就是局部素胎彩绘贴金。
与釉彩相比,彩绘可以细致入微地将人物的须眉五官描绘出来,还可以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作不同处理,使俑具有强烈的个性,因此在三彩盛行期间,仍在俑的头部采用彩绘的方法。
釉上彩绘贴金是在釉上局部彩绘贴金的方法,可以弥补三彩釉表现能力的某些不足。经过彩绘,人物的衣饰、动物的造型得以强调,贴金又增加了豪华的效果。三彩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有些俑仍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天王俑或武士俑,全身都施一层薄釉,然后用彩绘出衣饰、五官,铠甲部位贴金。唐墓出土的一些镇墓兽,彩色淋漓,在兽的火焰状翅膀上贴金以提高效果。
【小辞典·镇墓兽】古人想象出的镇恶驱邪之神兽,放于墓道口。出现于汉代,南北朝后流行。它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面目狰狞。其作用一是防止妖魔鬼怪对墓主人灵魂的侵扰,二是威慑和恐吓盗墓贼。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