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有哪些(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论文)
导语:绘画中色彩的运用
色彩涵盖很多的内容,甚至包括画家的情感、个人经历及修养。要运用好色彩,就要对色彩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太阳是白色,但细分析起来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织形成的。绘画有五原色:红、黄、蓝、白、黑。因为中国画的黑色为墨,而白色是利用纸的白,所以,中国画只有红、黄、蓝三原色。原色就是本来的颜色,它不能用其它颜色调制出来。另外,还有间色、复色。间色是由两种颜色混合而成,比如花青与藤黄相配为绿色,曙红与花青合成紫。两种以上的间色相配为复色。复色相对于原色,在光度和色饱和度等方面,会有新的变化,能丰富画面颜色,使作品有厚重的感觉。用间色、复色作画,会加强物象的体积感,色彩的变化也会丰富。用单原色作画,色彩单调,会出现“平”、“薄”等现象。画家一般不用单原色作画。但纯传统中国画讲究用“固有色”,这是另外的学问。
中国画颜料,有两种性质:植物性颜料和矿物性颜料(此不涉及动物质颜料)。植物性颜料,又称水色,有花青、藤黄等。矿物性颜料也称石色,如石青、石绿等。
植物性颜料渗透性强,会产生滋润的感觉。矿物性颜料,有不同程度的覆盖力。使用石色时,要层层分染,不可一次性着足,并应先用墨或水色颜料作底色,才不致过于艳丽,而显“火气”。
具体方法是:正色石绿,用草绿、墨作底色;正色石青,用花青、墨青作底色;正色朱砂,可用洋红、胭脂、赭石作底色。另有,正色石绿、石青用朱砂作底色(反衬)。不同底色会使画面有冷暖不同的效果。底色利用得好,会使正色感觉厚重,使色泽愈见秀润可爱。这些对工笔花鸟画很重要。
工笔画用墨和着色,有一定的规律。以下介绍几种调色方法,以供参考。
曙红:曙红色不适合单用,此色单用会显得很飘。与白粉相配称粉红,画粉色花,随浓随淡,都鲜艳。画紫色花,用花青打底,再用曙红染数次,紫花画后会有红中发紫、紫中透红的效果,非常艳丽。
藤黄:藤黄色与其它颜色不同,用时千万不要用水泡开。这样使用,会使剩余颜料再用时变硬,不艳丽。正确方法是:用笔蘸水,从藤黄块上洗刷。大多工笔画家有口试的习惯,藤黄有毒,切忌口试。藤黄主要配花青使用,会产生不同的绿色。
花青:墨与花青混合,而成墨青。画花叶用墨青打底,再染石绿、石青会显得浑厚。用墨青也可勾叶筋,浅墨青可染水纹,白鸟之类浅色鸟的背景也可染墨青。
自然界的物体,颜色很复杂,但到画面上,就得加以整理统一。
绘画用色要讲究正辅。正辅就是以一种颜色为主,其它颜色为辅,还要有轻重、浓淡。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更好。工笔花鸟画的浓淡,是近浓远淡、近深远浅,一般情况下要一丝不苟。
染色是工笔花鸟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因工笔花鸟画是借着颜色的技法,来表现它的质感的。
色彩可以表现寒冷或温暖,响亮或低迷。如:红黄是暖色,花青是冷色,紫和绿在冷暖之间,是中间色;墨、花青可使颜色变暗,白、藤黄可以使颜色变明。调色时要懂得掌握水分的多少和颜色的变通活用与和谐统一,并掌握一定的配色方法和知识。
花鸟画配色易犯“枯”、“火”、“俗”等弊病。“枯”是用色干枯失神,而无生气;“火”是色彩对比刺激性过强,而使人感觉不爽。“俗”是用色对比不妥,要艳而不俗,就要降低颜色的饱和度。
南朝齐谢赫的“六法”中,“随类赋彩”即指着色方法。
色彩是有感情的,色彩是有目的的。着色不仅要懂得“随类赋彩”等一些技法知识,更应该知道着色是画家宣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有的作品,因色彩给人以震撼,使人奋进;有的作品,因色彩使人低靡,让人沮丧;另有一些作品,给人以情调,使人有阳春白雪、世外桃源的清雅感觉。
色彩的感情,是随人的修养、身处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这好似不同时期,听同一首乐曲,有时无动于衷,而有时却心旷神怡,或潸然泪下。
本文内容由小曲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