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思想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世哲学知识(从道家思想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世哲学)
导语:从道家思想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世哲学?
道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的处世哲学历经千年而熠熠生辉,尤其值得现代人学习,学习道家的处世哲学能养正心、修正身、行正道、成正事。
一、致虚不盈。“致虚极,守静笃。”道家认为万物根源是虚静状态的,处“虚”可以让人不断积蓄能量,从而具备竞争力;处“虚”也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相处变得更加纯粹,遵从本心出发;此处的“虚”就如同偌大的山谷一般,虽然是虚空状的,却是大量的水源汇集的地方,蕴含着无形的力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道家认为端得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做事要低调谦虚,合理把握“度”,即“不盈”。这启示我们做人不仅要学会谦逊,还要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把握适度原则,切不可骄傲自满,只有这样,人生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二、见素抱朴。道家借用“素”“朴”二字来强调维持事物自然的面貌,反映在人与人之间,就是要以诚待人,不以利益为驱使。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里强调的就是朴实的作用,在老子看来,利益扭曲了人的本性,从而主张“复归”,即人的本性原本就应当回归到自然素朴的状态。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本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想有好的人生结果,就要存有朴素的思想和行为。
三、防患未然。道家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局势安稳的时候容易把持,如果局面突然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局势将很难得到控制。所以,我们应当在事情变化还没有出现征兆之前,就做好防范的准备工作,即做事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现在,年轻人中流行“佛系”一词,很多人自称“佛系少男”或“佛系少女”,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随意,不竞争,淡然若素的态度,实则是一种对自我懒惰的放任和纵容,做事缺乏动力,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道家的思想中,万事万物没有一刻不处在变化之中,“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事情还未出现变化之前,我们就应当将预防措施准备好,以思想为行动的先导,提前为所做之事做准备。
四、积微成著。成就大事,不仅需要防微杜渐,还需要注重量的积累,从基础开始,即“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家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合抱之木的粗壮,看到九层之台的高大,千里之行的长远,却往往忽略了毫末、累土以及足下的重要性。现实中的很多人,做事急躁,急于求成,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其结果往往不是失败就是受骗。我们要明白,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一点一滴的积累做起,做人做事都不可急躁,唯有静心前行,方能行稳致远。
五、贵柔戒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道家以人活着身体柔软,死后僵硬,草木生时柔软,死后枯槁,强调道的“柔弱”特性,它是一种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的韧性。道家以逞强用兵易败、木太繁盛易遭砍伐为例,说明“过刚易折,柔弱居上”的道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争嚷不休,很多社会失范现象的根源都与“争”相关。道家强调做人应当有“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我们要明确道家所强调不争的内涵,并不是要求我们认输,更不是让我们不参与竞争,而是启发我们如何做到不争而善胜,从中感受智慧的处世方略。
本文内容由小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