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平仄有什么作用(平仄要求是什么)

导语:【平仄有什么用?】

{诗词创作根基}真情实感是质量上乘的诗词创作的前提,是作品思想感情的根基,这个真情实感一般体现为血泪的亲身体验,但在作品里头不一定要用“血”与“泪”这样的字。但真情实感也有“大我”和“小我”之分,这种区别决定着作品的质量。

{诗词质量之分}诗词质量高下之分的标准,是感发生命是否强大。感发生命强大的标准→①感发生命本身厚、广、远、深+②感发生命的传达力量强大。传达力量强大的要素,包括词语质素和叙述口吻。感发生命由作者情意体现,情意的一部分体现是叙述口吻,叙述口吻的一部分体现是字的平仄运用。所以,平仄运用很重要→能够反映出感发生命及其传达力量。

{情意判定}作者的情意,一般人所注意到的判定要素,是形象词汇的选择、句子的逻辑,很少人在意字的声调→平仄运用。

{语言怎样传达情意}①语序→口吻、句法、章法结构。②语汇→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含义给读者带来联想。

{叙述口吻}叙述口吻有微妙之分,这种微妙区分所能带给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

下边两句,句子结构一模一样;意思一样→美好生命的零落;所表达的情感一样→惋惜。但是,给人的感受不同。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情胜于景。

晏殊:荷花落尽红英→景胜于情。

试着细细品味:①林花→荷花:前者范围比后者广。②谢了→落尽:这是叙述口吻之别。前者的惋惜之情沉重,后者平实。③春红→红英:前者所体现的作者的感受是敏锐的,后者只是客观描写。这样的对比欣赏效果,现代诗是没有的。

{平仄体现口吻}格律诗与词的平仄运用是区别于其他体式诗的重要标志。这种区别表现在→其他体式诗因不讲平仄,作者情意的传达只能完全依靠作品的内容来表现;格律诗与词除了内容外,还可以通过平仄来表现情意。平仄的使用,既可以体现为读音的不同,也可以体现为所选词语的质素的不同,因为:读音+质素=口吻。口吻不一样→传达力度不一样,传达力度不一样→读者感受不一样。

具体而言,一般来说,是这样的:(1)平声字体现感情的平稳,仄声字体现感情的激越。所以,同样是表达一个意思,所用的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特别是在韵部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口吻,从而看出作者的用情态度。比如同样是关门,用平声字“关”字则比较自然,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是平和的,用仄声字“闭”则急促,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比如同样是开门,用平声字“开”字则比较自然,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也是平和的,用仄声字“启”则声调上扬,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是回旋的,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其实有一个小的波澜起伏在里边。(2)同样是表达一个意思,因为选用平仄不同,所选用的词语自然不同。不同的词语,其质量也就不同,因而所体现出的作品的质量和作者的感情也就不同。比如同样是写荷花,用“荷花”就很通俗平淡,用“莲花”则平仄不变,但在给人的感觉上“莲”字显得更高洁一点,用“菡萏”则平仄不但相反,且给人的感觉显得高贵。

从了解平仄到熟练运用平仄,这中间的路很长很难走。如果要写好古典诗词,这条路必须走过。平仄的运用仅限于格律诗和宋词,一句话里边,哪个位置的字是用平还是用仄,是有讲究的,这个讲究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不用去背,写好后,拿着诗的格律来对照和词谱来查验,一看便知,写多了,也就知道个大慨了。古人读书写诗没有高科技,全靠脑瓜子背,所以那个时候读书不勤奋是不行的,不像现在。

{如何熟练运用平仄}①尽可能多地掌握平仄不同的同义词,这样就可以选用符合平仄需要的词语。比如“绿藓”=“苍苔”,平仄不同,给人的感觉不同;比如“天”=碧汉=苍天=九霄=……”,平仄不同,给人的感觉不同。②依据平仄需要,对并列词组进行倒装。比如“清风朗月”→“朗月清风”,“万水千山”→“千山万水”。③依据平仄需要,对语序进行倒装。比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④对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平仄两用字,随便用,不必考虑平仄→“看、望、量……”。

{如何看待创作初期的艰难}①写好格律诗和词不是容易的事,不要说现在的我们,即便是古人写作也不容易。杜甫写诗就很注重修改和字的锤炼。白居易的诗看似流畅,其实写时也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来。古人写诗还特别注重吟诵,写好后往往反复吟诵,如果感觉哪里读起来不舒服,就还要修改,这大概就是格律诗的形成过程吧。②古人所写诗词不都是精品。现存下来能看到的古人诗词,除了社会因素未能流传后世外,很多诗人在其成名后,都把自己在此之前所写的作品,给销毁了,因为质量不好,这大慨是为了给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吧。

{炼字}

①炼字→把能够最准确传达感情的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②所炼的字→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可以作动词来用,反之亦然。

③炼字标准→准确传达作者的感情。一般不选艰涩生僻字,而要以常用字为好。

④炼字位置→这个所谓的最重要的所炼字的位置,是不固定的→诗眼。以七言为例,一句话里边,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是诗眼。一般而言,以第三或第五个字居多。到底以第几个位置的字作为诗眼,以诗意为准,这里的诗意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重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杜甫《秋兴八首》第八首的这句: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所要表达的感情重点,是以前开元盛世的景象,之所以要表现这个盛事景象,是为了表达他的怀念之情→整个《秋兴八首》都是在说他的怀念。“香稻”能够说明国家富裕,“碧梧”能够吸引凤凰→所以杜甫就把这两个词放在句首。

正确的文法理解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胡适读不懂杜甫的这两句,说写得不通→“香稻”怎么会“啄”这个“鹦鹉”呢,“碧梧”怎么能“栖”这个“凤凰”呢。其实这是倒装句,胡适自己没搞懂,就说杜甫乱写,类似这样的错误理解,还体现在胡适对南宋词的阅读上,也说人家写得不通,乱写。

其实,真正的好诗没有诗眼→《古诗十九首》和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找不到诗眼,却是真正的好诗。

本文内容由小莉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