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朝圣言什么意思(朝圣言作品集)

导语:朝圣......颜元

朝圣......颜元

作者 孔淑茵

下了一夜的雨,雨滴轻一声重一声敲打着屋檐让人难眠,我开始担心第二天的行程又要延期。幸喜八点左右雨停风息,赶紧呼朋唤友,奔颜习斋祠堂而去。进入村子,蜿蜒辗转,一路打听,终于得见真颜。

无奈大门紧闭,趁两个男士自告奋勇去寻保管钥匙的人家时,我们得闲四下打量一番,心就在这打量中先行有些失望了。

颜习斋祠堂看起来太过平常了些。墙是随处可见青砖院墙,门是两扇不大的朱红铁门,俨然北方民居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座农家院落。让人很难把这样一处所在和意识中的传统祠堂联系在一起。若不是院门左手的“颜习斋祠堂”和右手的“颜习斋故塾”石刻赫然在目,还真会让人怀疑走错了地方。

颜习斋祠堂坐落于博野县北杨村,是当年颜氏族人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而建造的。祠堂院落不大,几颗树外加星星点点的太阳花,依然是北方民居的格调。不过,当我们的目光触及那些石碑时,感觉立马就有所不同了。祠中的石碑并不多,一块块或残或整,或立或卧着,却无不呈孤孑遗世的姿态,览碑拓帖徜徉其间,时间的尘味便随着那一钩一划无声漫溢过来。

祠堂的房子却远不如那些石碑历史久远,是一九九三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重新修缮的。说是修缮,其实应该说重建更贴切些。旧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毁灭性破坏,只剩下正殿孤零零的四根柱子伴着一蓬荒草,其他的文物失的失毁的毁,一切面目全非了。

颜习斋祠堂最早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后来历经几次较大规模的修缮。祠堂的正殿座北朝南,开有一大门,共设五级台阶,为硬山式顶,属于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据载当年门额上悬有民国总统徐世昌所题的“北学之宗”匾。二门是四柱亭式歇山顶门楼,门额上悬齐书楷题字的“道冠群儒”匾,而门柱上的对联“著论能补心性空,抱道不辞筋力苦”亦为徐世昌所书。二门北面还悬挂有清翰林院大学士将式芬所书“倡明圣学”匾。内院北为正殿,东西各为配殿,正殿存有于成龙所题“敦伦风仁”匾,正殿前有王凤祥、蒋式芬等人所书丹碑,正殿内悬挂有习斋先生的画像。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颜家祠堂当年的辉煌,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晚生后学曾经怀着怎样的谦恭敬慕之心,一路风尘来到这里,肃然徘徊凭吊仰望。岁月的车轮却无视这些,辚辚行走间将昔日繁华碾磨成了泥沙,如今我们只能从泛黄的故纸页中去一窥端倪了。

今天的颜习斋祠堂规模并不大,没有前院后院之分,配殿和侧室更是不复存在了,只有三间正殿,没有用山墙隔开,通通透透一个大厅的格局。不由感慨,这一毁一建之间,不仅消耗着时间,连空间也变得狭隘逼仄了些。祠中部分碑文已经斑驳的难以辨识,当年那些朝拜般的身影也已经越行越远,甚至连习斋先生本人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颜家祠堂安静了。

据掌管钥匙的老人家讲,除了初一、十五给“圣人爷爷”(乡里间称呼颜习斋先生为颜圣人)烧香,这里平时很少有人来。我们的视线随之转向那个石灰筑造的鼎状香炉,里面堆积着厚厚的香灰,满得几乎要溢出来。老人一再解释说“圣人爷爷”是不信鬼神的,之所以摆个香炉,就是让大家经常来转转,免得哪天把“圣人爷爷”彻底给忘了。

一直喜欢欣赏各种雕花木窗和典雅的彩绘廊檐,笔画行止间氤氲着悠悠古意,即有朝代更迭累积的历史厚重又有很中国的美学韵味。颜习斋祠堂的方棂木窗雕工并不繁复,简单中透着一股憨态质朴。看到这些,刚才几乎沉郁到起了褶皱的心才终于欢快舒展了些。祠堂的门窗、廊檐和支柱均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彩色山水雕绘青灰色的瓦当,调子不浓不淡,饱满的恰到好处,又收敛的自有分寸。让人觉得红色若再艳一分就俗的有些张扬,再收一分则又抵不住时光制造的荒凉。

轻轻推开两扇陈旧的木门,先不必忙着看门内的乾坤,单单这吱呀一声回响,仿佛已经穿透数百年的光阴,让人恍惚间回了大清朝去。

大清朝的颜元还年轻着,他正在忧心忡忡地呐喊“文家把许多精神费在文墨上下可惜矣,先生辈舍生尽死,在思、读、讲、著四字上下功夫,全忘却尧舜三事六府,周礼六德六行六艺,不肯去学,不肯去习,又算什么?千余年来帅天下如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也。”如今,多少高冠博带已化了土,唯有这声音尤在耳畔隆隆回响,想一想多么意味深长。

厅堂中的陈设一如意料之中的简陋。镶在玻璃镜框中的习斋先生画像被端置于厅堂正中。画像前设一木桌,桌上备有香烛类物什。画像的左右供有习斋先生数位门人的牌位,先生应该不寂寞了。最吸引我们的是悬挂于墙壁上的那排镜框。镜框中一水儿的蝇头小楷工整记录着习斋先生的学说主张以及颜家祠堂变迁等。静着心一路读下去,每多读一帧就会对先生多出一重的敬慕来。习斋先生一生饱经忧患,他一生的财富大概都在这里了吧。

在想象中凭吊或瞻仰总是会让人感觉镜花水月般空芜。一间屋,一所祠,一座庙,我们崇敬或探寻的目光总是习惯于寻找一个投放点,仿佛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意才落到了实处。可是一旦找到了,我们却又有意无意间计较起它的逼仄简陋种种不足来。然而,人文景观终归不同于自然景点,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更需要的应该是学习和参悟,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想到这些,原本压抑的心境终于豁然开朗。

要耽误守祠堂的老人做午饭了,我们要走啦。期待下次再来时,能够看到有更多的人走进这扇门,走进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字,一呼一吸间去体味习斋先生的思想脉动,而不只是在烟雾缭绕中懵懂跪拜。

以上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内容由小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