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司马迁遭受宫刑是为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被处宫刑什么是宫刑)

导语:“历史之父”司马迁为何被处以“宫刑”?又是怎样完成《史记》的

提起司马迁,我们都知道他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作的宏伟巨著《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一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中国的纪传体史书影响深远,《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著有《史记》这样伟大著作的作者司马迁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他在48岁的时候遭遇了残暴屈辱的“腐邢”?也就是“宫刑”。而《史记》这一伟大巨著又是司马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呢?

我们针对以上疑问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李陵事件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匈奴战争最多的一个朝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名传千古的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而这里要说的主角之一叫李陵,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是名将,也不是很出名的人物,但是西汉历史却绕不开这个人物。他的爷爷李广是西汉家喻户晓的名将,有“飞将军”之称,“当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李广将军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而这个事件的主角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再次征讨匈奴,由汉武帝的大舅哥李广利率兵出征,本来打算让李陵负责粮草运输,但李陵跟李广利不和,不愿意做粮草兵,就向汉武帝借兵五千,率领这五千步军作为一只偏师同时出征。结果李广利出师顺利,而李陵率领的这支偏师恰好遇上了匈奴大队人马,李陵及其部下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杀敌无数,都没见到援军,最后由于寡不敌众,李广利又拒绝发兵救援而导致全军覆没。李陵最终没有以身殉国,而是被俘后选择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投降一途。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震怒,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保持大汉王朝和皇族的尊严,但他却选择投降,失了大汉王朝的尊严,这让汉武帝如何不怒,询问大臣该如何办?朝堂之上顷刻间一边倒地大骂李陵,要求严惩李陵。

而当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时候,司马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替李陵开脱,说什么李陵孝顺父母,对朋友义气,对士兵友好,不打骂士兵,且此次出征以一只偏师遭遇匈奴主力围困,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战斗不息,虽然陷入失败之中,但他斩杀匈奴一万余人,其作战勇猛,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了,只是最终寡不敌众而选择投降,但李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他肯定是有计划的,希望汉武帝给李陵一些时间,让他再次有机会报答汉室。

司马迁一边为李陵辩护,一边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的大臣,李陵出师不利,他们落井下石。

汉武帝本来就内心愤怒异常,加上群臣点火,听闻司马迁之言后大怒,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而已,竟然大言不惭地为罪臣辩护,于是下令把司马迁打入监牢,判死刑。

李陵

二:性格天真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司马迁和李广之孙李陵有多深的交情,一个是武将,一个是史官,平时八竿子几乎打不着的两个人,能有什么交情?由此可见,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并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公心。对于司马迁来说,一个入世不深,阅历不够丰富,整日里都是跟历史文献打交道的史臣来说,看问题都是从辩证的角度去看,而根本就会忽略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也就是说,司马迁这个人,根本就不懂为官之道,而且性格天真,认为自己是出于公心的一番辩护,汉武帝就算不采纳,也不至于对自己怎么样。所以,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敢于面对盛怒的汉武帝为李陵辩护,最终,他也毫不意外地彻底触怒了汉武帝,被打入监牢,而由此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

三:攀扯他人

其实李陵事件只是汉武帝降罪司马迁的导火索,就算司马迁在朝堂上为李陵辩护,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朝堂上那么多大臣,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一样的声音,就算汉武帝再盛怒,也不至于把司马迁判处死刑,最多打入监牢反省,或者上刑什么的。但坏就坏在,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也就算了,此次出击匈奴的主将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长兄,也就是汉武帝的大舅哥了,而那时候的汉武帝极其宠爱李夫人,爱屋及乌对李夫人的娘家也是极其厚恩。

而且那时候的李陵跟李广利是有矛盾的,他们两的不和由来已久,这里不做赘述了。所以汉武帝在心底恐怕也是希望李陵此次出征最好不要回来了,死在塞外匈奴手里,免得回来后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司马迁在为李陵开脱的时候,直言李广利身为主将却表现不力,李陵区区辅将斩杀无数云云…… 同时,司马迁一直强调李陵的忠义,说李陵失败是由于兵太少又得不到李广利支援的缘故,光天化日之下,在大殿里指责汉武帝任人唯亲、赏罚不分,就差没有指着汉武帝的鼻子骂他昏庸无道了(司马迁再天真无邪也不至于这么做吧),于是,在司马迁的眼里,李陵兵败被俘的责任就得汉武帝来“背锅”。

司马迁自己恐怕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之中,他把这个“锅”甩到了汉武帝的身上,这实实在在地戳到了汉武帝的痛处。试问哪一个帝王在盛怒之下能容忍臣子如此放肆呢,况且,汉武帝的一生,从来就不是一个心胸宽广、从谏如流的帝王。

司马迁如此不识时务,不仅攀扯自己的大舅哥,还连带皇帝一起骂了,这哪能忍?所以悲剧也就由此开始了。

四:《史记》惹的祸

除了以上原因导致汉武帝将司马迁打入监牢,判以死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不满由来已久。

因为司马迁是史官,他在写史书的时候必须是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去写,以事实为依据,而他写的《史记》中有许多的观点是当时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简单点说,其实就是汉武帝不能容忍《史记》里的很多观点。如肯定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同情秦末在秦朝酷吏统治下的农民起义等。。。

司马迁有一种秉笔直书的精神,他敢于揭露西汉王朝黑暗的一面,对于看不惯的那些阴私行为极其不齿,表现出对当时儒学掩饰下的酷吏政治的反感,这些都不是汉武帝所能够容忍的。 可见,汉武帝这次对司马迁动怒其实是有旧怨的,有借题发挥的嫌疑。

前面说到,司马迁被汉武帝打入监牢,判入死刑,那后来为什么改成“宫刑”了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其实,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只不过是当时的汉朝法律虽然严格,但面对死刑是有变通之法的,虽然司马迁被判处死刑,但当时的汉朝中死刑也是可以减免的,有三种方式可以让死囚不用执行死刑。一是凭借祖辈的功德免除死刑;二是花钱买命,只要出够五十万贯钱(其实就是“保释金”),就可以免除死刑(估计西汉时期经常远征打仗,耗费国力,所以才有这个规定以此弥补空虚的国库);三是申请“宫刑”代替死刑,但接受“宫刑”确实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会终生抬不起头来,这是对人格的一种极大侮辱,就算是在21世纪的今天,男人们都无法接受,更别说在千年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了;

司马迁的祖上没有什么功德能够替他减免死刑,而且家里也是一穷二白,钱都被他父亲当年游历花光了,哪来的五十万贯“保释金”呢。所以,司马迁要想免除死刑,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接受“宫刑”之耻。

那司马迁最终又为何接受了“宫刑”呢?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入膏肓。

临死前,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说:“我司马氏一门从祖辈开始就是史官,一直到如今都是,我希望我死之后,你能接替我继续担任太史官,完成我司马氏未尽之事业”。说完司马谈就死了,留下了一脸懵逼的儿子司马迁。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的人生便只剩下了两件大事——做太史和编纂《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在往后的日子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史记》的著作中;

所以,这也成为了他接受“宫刑”的一个根本原因。

如果不是当时《史记》尚未完成,司马迁很可能会选择死刑的。

受刑以后,司马迁被汉武帝招入宫中,给予中书令职务,协助汉武帝处理政务,可能是汉武帝事后心中也有悔意,给予司马迁补偿吧。

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之后将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史记》一书的创作中,忍受常人所不能体会的痛苦,坚韧不拔,前后耗费13年时光,最终成就历史宏伟巨著《史记》。

所以,《史记》一书正是在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奋发努力完成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太史公司马迁一生真实的写照。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