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查学业水平成绩密码是什么(如何解读孩子的成绩单)

导语:『家庭教育』如何解读孩子的学业成绩密码

寒冬已去

自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按要求执行限制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分数、用等级制代替分数等相关规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状况越来越迷茫。有可能前一秒钟还在为自家孩子的全A成绩单欣喜不已,后一秒钟发现朋友圈都在晒各种奖状、各科成绩都是A。

对分数、考试讳莫如深,真的是减负的初衷?为什么大多数家庭仍未摆脱对教育的焦虑?为什么花儿一样的儿童少年仍在题海中沉浮?为什么有些学校至今仍然沿用“主科、副科”的说法?

小学阶段,语、数、英、科一直被列为考试学科,因此普遍受到家长、学校的重视。保守派家长认为“小学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上了中学再抓学习来得及”而把希望寄托在升入中学后,激进派家长认为“小学基础很重要,勤学苦练必须有”而把希望寄托在各种辅导班……

只有极少数理智派家长则能够读懂孩子学业成绩等级的密码,合理规划和干预,让孩子在自己的跑道上向着目标欣然奔跑……

No. 01根据不同题型出错率分析孩子的思维水平

以小学英语考试为例,笔试试卷一般一半听力、一半读写,基本上采取固定的选择、填空、连线题型,每道题分值是一样的,一般以做对题目的数量计算等级。比如说30道题做对了27道以上,基本上是“A”,但同样的A等,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截然不同的。假定3名学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靠“猜”和“蒙”的方式答题,其中张同学做错了一个“补全单词中缺少的字母”之类的填空题,李同学做错了一个“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王同学做错了一个“联系上下文,补全句子中缺少的单词”,这三名学生卷面上都只错了一个空,成绩等级都是“A”,但很显然,前两名同学需要加强的是识记能力,很容易就能提高成绩,但王同学则是理解能力弱,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有可能成绩会呈下降趋势。

类似的,语文学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在基础知识部分扣分多和另一个阅读理解扣分多的孩子可能最终的成绩等级相同,但所体现出来的学科思维水平是完全不同的。

其它学科也是如此,不同的题型考察不同维度的认知能力。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具体的卷面答题情况,而不是每次仅仅问问孩子的考试成绩了事。

不要轻易接纳”马虎“”粗心“是孩子出错的合理解释

“孩子很聪明,就是有点儿粗心”“这题孩子会做,就是马虎了”。

这样的话,耳熟能详。“马虎”“粗心”真的没关系吗?

以数学计算题为例,看(抄)错数导致结果错,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也可能是考试焦虑,可以通过与孩子细致、深入地交流,探寻原因、对症下药;计算过程错是练习不够、方法掌握得不扎实,或不能理解算理,也可能是尚未形成应有的数感,需要与孩子沟通、并通过同类型题再练习确认属于哪一类问题。

一定不要默认孩子是因为“马虎”而出错,那么这种所谓的“马虎”借口会伴随孩子整个学习生涯。

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能和老师紧密协作,以每一次检测为契机,精准分析、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才有助于发展有益于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

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提出更适切的要求

根据义教阶段课程评价相关要求,单元、期末检测的目的是评估全体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目标达成度,那么命题的难易程度需适应学生的普遍水平,对学生的天赋、学习力区分度并不高。而每一个学生终将面临中考、高考以及各种具有选拔、筛选之类的考试,也就是说,即使家长知道其他同龄孩子的学业等级,也无法判断自己的孩子未来分流考试中的去向。

假如,某个孩子属于人群中那1%的天才,更是无法通过一次次期末考试发现他的天赋,因为卷面分数是一定的,成绩各等级对应的是一段分数区间。例如,分数评价时代,期末考试能考100分的孩子,大家都觉得很厉害、95分的也算不错、90分就一般般了,而等级评价时代,一个班级中85分水平和100分水平的成绩有可能都是A,但他们的学习力会是一个层级吗?

客观地说,在当下课程实施全过程、尤其是教与学的方式没有根本性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学有余力,一定不要满足于语数英科考试成绩全A。而是要科学、理性地分析孩子的特点,避免孩子的思维在低水平层次徘徊。

近几年,“内卷”已成各行各业的常态,让人苦不堪言。但换一个角度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坏事,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竞争从未消失过,“卷”是竞争的一种模式,有目标、有效率地“主动卷”何尝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呢?!而盲目的、低效率的“被动卷”才是内耗的根源。

笔者曾经了解过一些学生课外学习状态,发现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在孩子的学业辅导上,无非是同步于学校教材的大量刷题、或是超前学习,最终换来的无非是全A或接近全A的漂亮成绩单;另一种,则是让孩子参加各种不同领域的兴趣班,朝着“多才多艺”的目标行进。这两种结果未必不能实现家长心目中的“理想未来”,其过程却是苦不堪言,往往最后获得极低的投入产出比。或许,这也是“双减”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从事信息科技教学之余,开发了《面向儿童的计算机科学启蒙课程(C++版)》,在学校社团及课后服务时间教授十几个三年级起点的小朋友,所教学生中不乏适合继续深入计算机科学领域学习的,甚至有可能走向信息学奥赛的,但或许囿于家长的眼界或顾虑,这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几乎都在课后上着各种学科补习班,甚为惋惜。

另一种可能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路,有的适合发展艺术、有的适合运动、有的适合做研究、有的适合搞技术……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待,不能一厢情愿地按“我认为……”“我觉得……”“我担心……”去做,而是要对自己的孩子完全了解的前提下,科学、理性地分析,才能帮助孩子规划好未来的人生。

所谓捷径,不一定是最好走的路,却一定是最适合的路。

作为资深的教育者,笔者更愿意看到每一个儿童的童年都能丰富多彩、充满意义,而不是困在教室里、困在书桌前,千篇一律地刷题、考试;也更愿意每一个家庭都能成就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追风逐浪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