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在线查询善(说文解字怎么看懂)
导语:《话说“三观”》系列之一:说文解字辨善恶
乐享宁静
人性善恶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天我想从词义辨析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儒家和法家思想就有着不同的认识,但认为法家思想就是把人性定义为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恶”,这是不准确的。法家所说的人生来就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这并不是现代汉语“恶”的词义。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但后天的学习修为不同、环境影响不同决定着人向善或向恶发展。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但看其所谓“恶”的实质并非人们理解的“邪恶”、“凶恶”、“心存恶毒”之意,而是趋利避害之天性。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认为,“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哪里安全到哪里去、哪里有利到哪里去,哪里危险、哪里有害,就远离,这是人之常情,人的本性。从而得出与儒家不同的结论,不是靠学习教化,而是靠法律法规和强权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家所讲的人性之“恶”,绝不是今天人们理解的“凶恶”、“罪恶”之意。儒家的人本善和法家的人本趋利避害,并无善恶之分。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也不能由此认定人性就是自私的。
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人,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往往把人们正当地获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认为是自私,这是错误的。汉语词典给自私一词的定义是“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利益”,这就可以解释为在为自己打算时,不顾及是否伤害了他人和群体的利益。反之,一个人在不以伤害他人和群体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谋取个人利益就是正当的,不能归结为自私。那么“不以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谋取个人利益”不叫自私,那应该叫什么?我认为应该冠以“自爱”或“小爱”比较合适。自爱约定俗成为“爱自己”,其实也可以拓展为爱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妻子儿女。为己损人为“自私”;不伤害他人,为自己、为家人谋利益为“自爱”;与博爱相比较就是“小爱”。我认为这种爱才是人的本性,没有这种爱就没有人类的繁衍生息。
1976年的唐⼭⼤地震中,⼀对母⼦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被混泥⼟板卡着⽆法动弹,但却依然保护着怀⾥七个⽉⼤的婴⼉。⼏天过后,当救援⼈员挖开倒塌的残垣断壁,母亲咽下了最后⼀⼝⽓,孩⼦居然活了下来。救助⼈员抱起孩⼦,发现母亲的⾷指只有半截。原来,在危难时妈妈⼀直⽤⾃⼰的乳汁延缓着孩⼦的⽣命。乳汁吸⼲之后,她害怕孩⼦就此失去⽣命,⼜咬断⾃⼰的⼿指,让孩子吸吮自己的鲜⾎存活下来,⾃⼰却因失⾎过多⽽死亡。有人说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种舍命救子的母爱怎能与这个“私”字沾边?“私”在汉语中确切的字义就是“为了自己”,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舍得生命,这是人间最伟大的爱。
我希望世人都有这样的“自爱”、“小爱”。人首先要有这种对父母、子女家人的“自爱”、“小爱”,才会有达济天下之大爱。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父母、妻儿、兄弟姐妹都少情寡义,他对其他人表现出来的关心帮助必然是虚假或有其不良目的;这种人无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如何表现忠诚,都是一种虚假的伪装。
春秋时期的著名贤臣管仲,对此认识非常透彻。他在即将去世之前,齐桓公问他谁能继任宰相,管仲说:“知臣莫若君,您觉得谁合适呢?”齐桓公认为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人合适,因为他觉得这三个人对他十分忠心。
易牙曾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就因为齐桓公随口说了一句“自己从来没尝过人肉的滋味”;开方是他国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人和祖国来到齐国服侍齐桓公;竖刁为进宫留在齐桓公左右,竟然能下狠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阉人。管仲却认为这三个人连自己的身体和亲人都不爱,怎么可能爱齐桓公呢?这三个人都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狠手辣之徒,把国家交给他们,肯定会出乱子。
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对这三人委以重任,果然不出管仲所料,这三个小人把齐国折腾得乌烟瘴气,齐桓公也被这三个人囚禁起来,活活饿死,一代霸主齐桓公落得如此下场,就因为他不懂得对自己、对家人没有“自爱”、“小爱”的人,是不可能对国君、对国家、对人民有担当、有责任、有“大爱”的。
本文内容由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