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静夜是郭沫若写的吗(郭沫若的静夜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郭沫若的《静夜》和余秀华的《静夜思》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静夜是郭沫若写的吗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静夜是郭沫若写的吗(郭沫若的静夜是什么意思)

有人让我比较一下两首新诗:郭沫若的《静夜》和余秀华的《静夜思》。我不知天高地厚,做了一番分析。分享在此,供大家批评!

(一)静夜 (郭沫若 )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二)静夜思(余秀华)

缄默的星群等着炊烟

慢慢托起

有的星星,站得很高

仿佛祖宗的牌位

有一颗,很多年了

守在老地方,像娘

有那么几颗,还没等我看清

就掉在不知名的地方

像乡下那些穷亲戚

没听说怎么病

就不在了。如果你问我

哪一颗像我,我真的

不敢随手指点。小时候

我太过顽劣,伤害了很多

萤火虫。以致于现在

我愧疚于,一切

微细的光

郭老的诗名很响,人们称他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他的《天狗》《炉中煤》《天上的街市》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广为流传。

余秀华最初以“脑瘫诗人”的名头走红,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惊世骇俗,后来余的言行也经常引起争议。

把这样两个人放到一起比较,本身已经是余秀华的一个胜利。具体到两首诗,下面详细分析——

先从形式上来说。郭老的作品注重形式,韵律和谐,形式整齐,让人看起来读起来都很舒服。余秀华的作品不押韵,分行也显得随意,似乎这是流行的写法,却有悖于“诗”这种文体的特性。毕竟新诗也是诗,而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这里不纠结于余的作品是否符合诗的定义,姑且称之为诗。但在节奏和韵律方面,余秀华的诗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从形式上讲,郭诗胜。

再从内容上来说。两首诗都写“静夜”,差别却很明显。

郭老的作品侧重写景,营造夜的静谧氛围,这一点像王维的诗,却缺少王维诗的技巧和趣味。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同样写夜的静谧,王维的诗技巧更高。他以声衬静:桂花落地的声音能够听见,安静吧?鸟鸣声响彻山涧,安静吧?又以无声衬静(这个手法算是我的杜撰):月出本是无声的,怎么能够惊动鸟儿?但还是惊动了,因为太安静了。因此,同样写静,王维的诗短小却有曲折、丰富的内容。

相比之下,郭诗则过于直白地写景,读之味同嚼蜡。而“静夜”之“静”则表现不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这画面可以是安静的,但也可以不是安静的,比如说人的吵闹声、鸟叫蛙鸣等声音存在也不影响这样的景色啊。再对比王维的诗,是不是发现差距很显著?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两句不过是拾李商隐的牙慧——“沧海月明珠有泪”。除了给诗歌增加一点想象的意味,又表达了什么呢?我只能说是莫名其妙。有人说:“此处是诗人在这里想到在异国海边,会有‘对月流珠’的人的幻影,投射出自己眷恋祖国、怀念故乡的心境。”这算是给这首诗找到了意义。可是这样说又有什么依据呢?恐怕是一厢情愿的牵强附会呢。

暂做一个小结:从内容看,郭诗感情表达不充分。

与郭诗《静夜》侧重写景不同,余秀华的作品名《静夜思》,侧重写“思”。因此,这两首诗虽看起来题材接近,其实迥然不同。

余诗一开始就用了想象——“缄默的星群等着炊烟/慢慢托起”,不过并不见得高明。把“星群”和“炊烟”联系起来有些生硬。没有炊烟星群也会出现,有炊烟的时候也不一定有星群。而且,炊烟相比星群是多么渺小的存在,何以托起星群呢?

“有的星星,站得很高/仿佛祖宗的牌位”。初读不觉得有问题,可是也不能细究。有哪颗星星一直“站得很高”呢?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没有谁一直“站得很高”。肯定有人说,这是诗,是文学作品,不能当成科研论文。可是,谁说文学作品就不需要讲事实、讲科学、讲逻辑呢?哪怕不能像科研论文那么严谨,也不能随意捏造事实吧?这反映了余秀华科学素养的缺乏。但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就是你不懂可以,毕竟是一个没有多高学历的农村妇女,但你不应该不懂装懂。写作应该秉持真诚的态度!你没有认真地观察星空,你不认识星星,不知道它们的运行规律,那么,你就应该避开,写好你所知道的也是成功。当然,这也不是余秀华个人的问题,很多诗人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应该引以为戒。

“有一颗,很多年了/守在老地方,像娘”。这句话应该击中了很多读者,对母亲的感恩是一种恒久而深沉的感情。但是,与上文所述类似的问题这里也存在——有哪一颗星星“守在老地方”呢?除非是北极星吧。

“有那么几颗,还没等我看清/就掉在不知名的地方/像乡下那些穷亲戚/没听说怎么病/就不在了。”这几句写得太随意。没有看清就掉落,应该是流星吧。流星的存在时间是不是又过短了些?乡下的穷亲戚走得有这么快?

说到这里,你注意到了吗?前面说星星像牌位,牌位是属于已经去世的人的;后面说到星星像娘守在老地方,娘是健在的;又说有几颗星掉落了,像乡下的穷亲戚突然不在了。那么,天上的星星到底对应的是活人还是逝者?短短数行的诗怎么内容如此混乱?说明作者写作时并没有认真构思和审视。

“如果你问我/哪一颗像我”,思路承前而来,但“我真的/不敢随手指点”,思路开始变乱。你只需要说说哪一颗像你就可以了,不必指点,更不能“随手指点”,难道前面说到的星星是随手指点的吗?这里又出现了太随意的问题。

“小时候/我太过顽劣,伤害了很多/萤火虫。以致于现在/我愧疚于,一切/微细的光”。这几句表示歉意的话本该博得好感的,可是最失败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如果这几句放到另外一首诗里,还算说得过去。可是放在这首诗的末尾,使整首诗失去了中心。一首诗应该有一个主题,前面是关于星星与人的联想,后面继续联想下去就好了。突然来个急转弯,这不是要翻车吗?再者,你真的“愧疚于,一切/微细的光”吗?那前面你看到那些“站得很高”“守在老地方”“没等我看清”的星星该怎么解释?你是在真诚地写作吗?

小结:余诗里面的内容不那么难以捉摸,可是反映了科学素养不高、思路混乱和感情不真诚的问题。

至于两者谁胜谁负,还请读者还是自己判断吧。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郭沫若的《静夜》和余秀华的《静夜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