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混沌无极是什么意思(混沌无极无忧)

导语:从混沌无极看世界本源:对无用为,无心而为,方能无为而无以为

东方既白 著

在上一节中我们说了,“对无用为,就是无为”,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无论什么层次的人对无用为,都是“无为”吗?都能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为而治”,还需要另外一个建立在人体时空体系和主观影响因素之上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无心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怎么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这个章节在整部《道德经》的行文逻辑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解读本章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本章一定要与三十七章和三十九章,甚至整部书的行文逻辑上下连贯起来看。比如第三十七章先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统领性作用。

如果不像“道”那样,去对“无”用为,去“无为”,结果会怎么样呢?第三十八章接着就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关于“上德下德”的二分和取舍问题,“上德”近乎“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上德”可以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那“下德”呢?当然不行,“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那面对“上德下德”的问题时,到底又该如何取舍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去彼取此

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于是在第三十九章就用“得一”的概念,教导我们如何循道而行,向道而生:“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怎么“得一”呢?“合”是得一的关键,一代表完美(也代表完整),合才能获得完美,只有“有”与“无”相合,才是一个整体。“无为”也是“得一”的关键。一,实也,全德也,得一则德全,故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实,不处其华”(三十八章),严遵《老子指归》说:“一,其名也;德,其号也;无有,其舍也;无为,其事也,无形,其度也”。无为是得一的事相,即一是无为的。又说:得一者“无心无意,无为无事”。

王弼注说“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上德是无心之德,天地之德是上德,至广至大,因为天地无心,无心是以无为心,行德施恩,必然有功德,这是玄德,看不见的功德。其实这和《易经》中“咸卦”的道理一致,所谓“咸”就是指的“无心之感”,只有达到了真正的无心之感,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德心,才能真正感动别人,才能恒久,因此,咸卦和恒卦互为综卦。

无心之感,方能感人至深。感人至深,方能长久永恒!

所以三十八章的实质,主要论述“德之体”和“德之用”的综合辩证关系问题。德之体是无为,德之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德的分裂是因为德之用,不是德之体。玄德是“有德而无主”(王弼语),无主则没有功德主体,行德者不需受恩者感恩,也不应该有功德妄念,而是直指本心,以无为用,毫不执着,但受德者必须感恩,这是二个不同的角度。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本章用“德”的二分法,清晰解释了周公德教衰落的根源,老子没有批判德教,而是用德的二分法来解释德教衰落。德有二种,一种是上德,一种是下德。上德不会衰落,下德会衰落,导致下滑至仁义礼的,是下德。下德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德之体是无为,无论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中的“无为”,还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无为”,其本质上都是“无为”,在事物的整体发展和循环过程中都是对“无”用“为”,这是由德之体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造成德的分裂在于德之用,因为心性修养上有无“私心杂念”的差异,即上德和下德的初心和使命的差异,才造成了在德之用层面无以为和有以为的巨大差异。上德之用不需受恩者感恩,也不存在功德之念,是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之用内心有所希求,即对功德的希求,希求得到受恩者感恩、回应、回报存在功德之念,是无为而有以为。

无心胜有心,心在心中无

因此,老子才在第四十九章提出了“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德善”、“德信”,以及“圣人皆孩之”的说法。蕴含了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核心思想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既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把握时机,对“无”用“为”,更要求施为者在心性修养上达到“混沌无极、无我无私、心无杂念”的上德至境,这两者缺一不可。

上一篇:从混沌无极看世界本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无为乃对无用为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