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孩子怎么学数学(幼儿园的小朋友怎么学数学)
导语:幼儿园的孩子怎样学数学?与其补习班不如玩玩跷跷板
数学启蒙:孩子需要掌握4个步骤1.提问:数学启蒙的第一步就是,一个孩子都对未知的事物不好奇了,这点可想而知。
2.转化:遇到未知的问题,通过自身能力的判断转化为数学问题,这点常常体现在小学开始的应用题上。
3.求解: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4. 验证:把得到的答案带入生活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们通常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只重视了第三个环节,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不断刷题,背公式的时候就是在重复第三个环节,就像《单曲循环》。如果要类比的话,就像最近热门的话题,周杰伦微博超话第一,平时没有实力的积累,只靠刷题永远也是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的。有实力的人,往往都是,我想第一的时候就是第一。
百以内的加减法没问题,却不懂等号的真正意义其实现在的孩子数学启蒙都做的很早的,很多幼儿园中班的孩子都能快速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都真的比我们以前聪明了很多。
左边这张图就是他们日常刷题的练习,这些孩子做完这一页口算,也就一两分钟,不得不承认,在速度上有些都超越了我。
很多妈妈在我区幼稚园调研的时候,都会给我秀他们孩子全对的练习题。我都会给他们看右侧的题目情况。非常遗憾的是,超过70%的孩子能轻松做对100以内的加减法却完不成右侧的联系题。
鉴于这种情况我就随机和幼稚园的10多位小朋友做采访
以下是我跟其中一个孩子的聊天:
我问:XX,为什么这个地方空着不填呢?
她说:我看不懂,不知道填什么?
我说:你哪里看不懂呢?
她说:这怎么左边右两边都是空的,我不知道填什么。
我说:哦,它想让你把空的位置补上数字,让等号左右两边相等。你知道等号是什么吗?
她说:等号不就是等于多少吗?
每次听到孩子的这个回答就知道,他一定不知道等号是什么意思。他没有意识到等号其实只是一个符号,没有意识到等号两边是相等的数量和数值。在他们看来等号只是一个书写结果时用到的一个符号,仅此而已。
为什么孩子一直不会等量代换呢? 是孩子笨?其实是家长教的不好!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通常强迫孩子刷题,不断的刷题。刷题能让孩子通过反复练习机械的记忆住某些题目,但是这个并不是让孩子能够懂得为什么。
家长也头疼:明明很简单,怎么教也教不会。好不容易讲明白了,换一个说法又不会了。这个问题在等量代换题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个普通小孩对一道题目从具象的理解到抽象的思考,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才能完成。我们就用一道等量代换的题目来做讲解。
题目:一个苹果和三个鸭梨的重量一样,一个鸭梨和两个草莓的重量一样,那一个苹果和几个草莓的重量一样呢?
思考的阶段一:回归,在生活中去思考数学原理是怎样的。你家孩子玩过天平吗?没有?那你家孩子玩过跷跷板吗?也没有?那就比较麻烦了。
他不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亲自体验一下。通过真是的体验过才能明白,两边不同种类的东西不同的个数可能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等式的含义。
思考的阶段二:用教具代替实际物品。大部分的家长都会在家里备上了各种教具辅助辅导孩子使用。这里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用积木来做代替
你看,比如这一个大块的积木和两块小积木一样重,这一个小积木又和这两个小骰子一样重。这就是找实际的物品演示题目,代替题目的情况。
思考的阶段三:用画图代替教具,理解题意。这个是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家长往往都会这样教自己的小孩。
你看,这是一个苹果,这是两个鸭梨,这是一个鸭梨,这是两个草莓,这都是鸭梨吧,这是两个,这是一个……
思考的阶段四:用图形代替,整理抽象思维。嗯,就是图形代数了,我把苹果抽象成一个圆形,我把茄子抽象成一个三角,我再拿梯形符号表示草莓,把这些符号整理成数学算式的样子。
☟ 从具象到抽象的理解图示 ☟
孩子如果有题目不会做,,父母讲了半天还是不懂,这个时候请不要着急,也不要责怪孩子或者反复讲解。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孩子处于哪个理解层级,辅导的时候是不是跳过的层级太多了。
往往是孩子还卡在第一步,家长的辅导已经到了第三步乃至第四步了。
多数情况孩子是卡在第一步了,而家长的辅导讲解已经跳到了第三个阶段或者第二个阶段。
我是这样教孩子学数学的下面详细给大家聊聊我家孩子学习等量代换的过程:我们家没有天平,启蒙是从小区健身器材里的跷跷板开始的,当然儿童游乐场也都有跷跷板。
1.认识轻重并且排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轻重,太多家长认为孩子知道跷跷板下压的是重,上翘的是轻。不信可以问问你家孩子。
生活中并没有轻,重,沉这三个字,没有充分感知轻重的不同,也没有看到代表体重的数字的变化。
所以在陪孩子玩跷跷板的时候,在玩的过程中说:我比你沉,我把你压下去了。你比他轻,你翘上去了。孩子也能够逐渐明白轻重的概念。
2.一家三口:认识等量的过程基本在我们家里重量有一个平衡:我+孩子=爸爸;
单个人的轻重在跷跷板上的表现明白后,就可以开始尝试平衡的感觉了。那我们怎么能平衡呢?给轻的这边加点儿东西,给重的那边减少点儿。
跷跷板一边可以坐很多人,不一定是一个。这就跟等式左右两边也不一定只能是个数字,两边可以是很多很多数字在一起的运算,只要两边的数量相等即可。
这可是方程的基础。很多小学数学成绩优秀的孩子等到接触方程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的原因,根源就在这:等号两边怎么都有数字,还可以变化?
和同学一起玩:等量代换的过程明白了轻重表现、明白了等量平衡,就可以尝试多人代换游戏了。孩子+孩子同学=我;我+孩子=爸爸,爸爸=?
基本上经过这三个玩法,孩子在碰到等量代换的题目,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去把问题转化为玩跷跷板的过程。
有一天我和她一起玩跷跷板的时候,她问我:如果就我们俩人可不可能平衡呢?
我说:你这个问题真好,我觉得说不定也可以呢。我想一想,是不是我移动移动位置就可以。
于是我就在跷跷板的一端往中间移动;
慢慢的她就开始从最高点往下降。真的就找到了平衡。
这其实就是物理中力和力矩的问题啊,一个要到初中才学习到的知识,从玩跷跷板中就理解了。
要知道等孩子再学习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至少理解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关了。
提问:你知道2怎么等于3吗?
你的回答可能通常是:2怎么能等于3,2+1才等于3。
我家孩子的回答是:在跷跷板上,3距离中间近一点,2距离中间远一点,就平衡了,2就可以等于3了。
所谓的培育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之中自我萌发。
数学知识的培养无处不在,不论是室内还是户外,都有很多可以启蒙的数学点。家长要保持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潜移默化中引导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