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孙娘娘(子孙娘娘是什么意思)
导语:子孙娘娘与“拴娃娃”
在医学水平落后,搞不清生育或生病是什么原因的情况下,古人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于神灵来保佑和救度。于是子孙娘娘便受到育龄妇女的厚爱和膜拜,同时“拴娃娃”的习俗,也反映出人们对生育或生病的苦楚,因此,子孙娘娘们的香火旺盛不息。
天津天后宫中的子孙娘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殿中的主神是天后圣母,左右则是她的化身娘娘: 眼光娘娘——手中托有一只大眼,象征明目去眼疾,雅称是“眼光明目元君”。 子孙娘娘——手抱小儿,身背口袋,袋内装满小孩,雅称是“子孙保生元君”。 耳光娘娘——双手捧着一个人的耳形,雅称是“耳光元君”。 斑疹娘娘——左手握着一件形似莲蓬的东西,上有许多斑点,雅称是“斑疹回生元君”。 千子娘娘——身上爬满了小孩,雅称是“千子元君”。 引母娘娘——手领小孩,小孩作半爬伏状,雅称是“引母元君”。 乳母娘娘——怀抱小儿作哺乳状,雅称是“乳母元君”。
天后宫中的凤尾殿里供有十几位娘娘,主神为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其中的送生娘娘,雅号是“随胎送生变化元君”,十分奇特。这位娘娘被塑成为两面人,前面是善脸,慈眉笑目;背面是恶脸,凶恶害人。据说这位娘娘把小孩送生到人世时,唯恐孩子留恋不舍,所以在送生时,先是善面,然后又回过头来,露出恶脸,孩子一害怕,就降生了。看着娘娘们的塑像,不能不佩服前人想象力的丰富与奇特。
崇信子孙娘娘与”拴娃娃”的习俗密切相关。“拴娃娃是北方的风俗,以后也传到了南方。清代大学者纪昀曾回过他婴孩时的趣事:“余二三岁时,尝见四五小儿彩衣金钏,随余嬉戏,皆呼余为弟,意似甚相爱,稍长时乃皆不见,后以告先姚安公,公沉思久之,爽然日:‘汝前母恨无子,每令尼媪以彩丝系神庙泥孩归,置于卧内,以乳命名,各日饲果饵,与哺子无异。殁后,吾命人瘗楼后空院中,必是物也。’恐后来为妖,拟掘出之,然岁久已迷其处矣。”
南方拴娃娃的习俗,安徽的《寿春岁时纪》所载可见一斑:“三月十五日烧四顶山香,山在八有山东北,离域厢约七里余,山上有庙字数十间,塑女神曰碧霞元君,俗呼为泰山奶奶。奶奶殿侧有一殿,亦塑一女神,俗称送子娘娘。庙祝多买泥孩置佛座上,供人抱取,使香火道人守之,凡见抱取泥孩者必向之索钱,谓之喜钱。抱泥孩者,谓之偷子。若偷子之人果以神助者得子,则需买泥孩为之披红挂彩,鼓乐送之原处,谓之还子。”
所以,庙里的“娃娃”大多是泥做的,但东北吉林地区也有纸糊的娃娃,供求嗣者“窃取”。在天津旧时,每逢初一、十五开庙,婚后未育的女人都会向天后娘娘焚香膜拜,用红线拴走子孙娘娘像前一个小泥娃娃,有时还会趁着道士不注意偷偷再拿一个揣怀里,回家放在阁楼上。这些女人一旦生育,在婴儿百日之内必须到天后宫还愿。一是焚香礼拜,感谢娘娘;二是要送回九十九个小泥娃娃放在子孙娘娘像前,以便好事连连不断,继续普惠大众。
子孙娘娘很多,倍受人们的欢迎,根源在于她们都是保佑人们安康的,可以说“根红苗正”,而被塑造成为了“圣母”的形象,再加上人们“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的推波助澜,这种送子、护子文化甚为繁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子孙娘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逐渐有所下降。但对子孙娘娘的崇拜,虽有迷信色彩,其中的“母亲崇拜”、“生命崇拜”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圣母”的形象,我们应该牢记并膜拜。(四)(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