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内卷现象(大学里内卷是什么意思)
导语:说说大学校园里的“内卷”
每当我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只要被同学撞见,不约而同:“又在卷啊。”又或者跟以前的同学聊天的时候,也能见到类似的说法,好像进了图书馆学习就等于参与了内卷似的,但这些尚且能够当作玩笑和调侃。
但当我看到老师在某动员大会上公开“劝卷”,当我遇到有人以内卷的名义攻击认真学习的同学时,我才发现他们当真了。他们喜欢乱用专有名词,其本质是不加思考的说话做事,显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什么优秀之处,这是第二个问题。既然如此,内卷是什么?查阅资料可知,内卷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从定义中可以总结出五点,下面逐条分析:
(1)内卷是一个现象。不能说某某在(内)卷,如同不能说某某在校园暴力一样,这是读不通的病句。只能说参与内卷或者参与校园暴力,人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相似的人共同的社会行为组成了这一现象。
(2)参与内卷的人的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什么是非理性的行为?我看大都解释的太抽象,下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重新定义:非理性行为指不带目的的做事或目的与行为本身不相匹配以及其他被异化或自我异化了的行为。那么在图书馆看两个与专业和考试毫不相干的书显然不符合这点,所以怎么能以进出图书馆为由批判他人内卷呢?再去考察那些符合这点的人,他们大都在无止境的做重复的事情比如刷题,却不会像未被异化的劳动者那样总结经验,或者不加思考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完成任务而不去追问问题背后的更深入的科学原理(即明明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行为却将其变成了一种哲学),前者是异化的表现,后者是目的与行为不相匹配,这才是非理性行为。就算是在学习专业课的知识,但是愿意刨根问底,也同样不属于内卷。
(3)参与内卷的人相互之间是同行。所以,见过同学说同学卷的,没见过领导、老师嫌同学卷的。作为这套单一的评价制度的一部分,他们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反对内卷,大都持中立态度,部分则是支持,因为他们也是“卷”过来的。
(4)参与内卷的人争夺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说争夺的资源是图书馆中的书里的知识,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好争夺的,都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看到什么便学到什么。所以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刨根问底学习科学知识的同学不属于内卷的一部分,那些无止境刷题的、到处找题,将所谓的“好题”视若珍宝遮遮掩掩不愿分享获得途径者,倒更像是内卷。
(5)参与内卷的人的“收益努力比”下降。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收益,如果说百千来元的奖学金、某些凭证之类或者成绩、绩点排名属于收益的话,那么这些东西确实是有限的资源,如果在图书馆的目的变成了以获取这些物质的东西为主,那么说他参与内卷也并无多少问题。但我们绝不能说那些努力开拓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的甚至正在与脑子里那些私有制观念斗争的人,他们的行为是在参与内卷。
本文内容由小曲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