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周公吐哺的典故说明什么)
导语:周公吐哺说明了什么道理?
周公吃一顿饭,中间吐出来三次,就因为听到来了客人,赶紧出去招呼来人,所以才如此。谁都想安安静静地把一顿饭吃完,周公大概也是如此,但他为何肯三次吐哺,这其实是一种意志力参与其中的表现。
周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事业,为了事业的发展,他肯牺牲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来追求事业的成功。即便不从事业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品性的修养,是个人品德的塑造和修持。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儿子,是制定周礼之人,你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学问不可谓不博,但即便处在这样的位置,待客依然如此之殷勤,足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客气一些,是多么地应该和必要。
其实以周公的地位,他把一顿饭吃完就出去应酬客人,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可他这么急着撂下饭碗,跑出去招呼人,完全是一种自我的要求,而在自我要求之下,还有另一深意,那就是说:只有这么精诚和急迫地抓住一切机会,赢得有才之人的心,才符合事理,才能最大限度的把事情办成。换句话说,在“尽人事”方面,周公要将其做到极致。
周公是政治家,他这么做是为了天下归下,普通人需要如此吗?或者说能悟出什么道理来呢?一个人对别人的反馈,一定要快。我举个例子,之前认识一个人,你问他一个问题,他要7,8秒之后才可以慢吞吞地回应你,很显然你就不愿意跟他说了,这种表现要么显得傲慢,要么显得不愿说,不乐意说,总之,给人的感觉很不好。可见,在速度上,我们得较快地回应别人,才能留下好印象。
快,既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也是一种姿态,表明你重视和尊重别人,体现的是对他人的注重和看重。看重别人,又能得到良性的循环,别人感受到了这种重视之后,会更为心甘情愿地帮助你,助力你。
我觉得这个问题再往下探讨,还需要审视形式跟内容的关系的命题。周公吐哺,既是实质的内容,又是一种与内容结合着的形式,又比如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顾茅庐,既是一种实质,也会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姿态,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实质,有时候是互相转化的,互相结合的。周公多花几分钟吃完饭,实质上不会有太大差别,但是形式上,就显得不那么重视别人了,所以周公在形式上为了做到极致,索性没有吃完就先出去招呼人了。
作为一个地位如此之高的人,还能这么殷切地招呼到来的普通客人,周公招纳人才的胸怀、对事理的认知、对人性的体察,都是令人敬佩的。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唯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给人留下好印象,才能让有才之人真心真意地归顺,才能打动人心,得人忠心。
简言之,第一,周公吸纳人才的拳拳之心,真诚而恳切,第二,他对人情、人性的观察和领会细腻、敏锐、到位。周公吐哺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既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和重视别人,又要在形式上让别人感受到你的这份尊重,如此,这个人的心,就能跟你的心在一起了。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