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川益中学(川峡四路的由来)

导语:“川峡四路”中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它们治地分别是哪里?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内陆,古时为巴、蜀之地,有“天府之国”之誉,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之地。四川,古属益州,古称巴蜀,四川之名始自两宋时期。两宋时,真宗咸平四年,分设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又称为“川峡四路”,四川由此而得名。“川峡”是地域概念,“川”者江河也,“峡”乃江被山夹,“川峡”二字就将巴蜀地貌描绘得生动形象,这就是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元朝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始,元灭宋后四川设行省时就以四川为名。

“路”为宋金及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为北宋时改唐朝“道”而来。唐朝的“道”为监察区,北宋改为“路”后也为监察区,但逐渐赋予行政区划特征,后来成为宋金时期的一级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省”。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全国分为十五路,今四川大部分属西川路、峡西路,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西川路设益州路、利州路,分峡西路设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这里的四个路名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均为四个路治地所在,它们分别是什么地方呢?

益州为我国古代地名,西汉汉武帝设十三刺史部,益州就为其一,益州刺史部最初驻雒县(今广汉),东汉末年迁治成都。唐朝时改益州为蜀郡,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成都升蜀郡为成都府,号南京,到北宋初仍为成都府,为西川路治地所在。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于成都附近的青城起义并攻占成都建立政权,尽管这次起义很快失败,但北宋将成都府降为益州,西川路分设时以路治地益州为名设益州路。成都是唐宋时期繁华都市,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益州又升为成都府,益州路也因此改为成都府路,元朝时成都为四川行省治地,现在仍为四川省省会。

利州最早设于西魏,治地兴安县(隋朝改称绵谷县),北宋初期利州为西川路所辖,1001年西川路分设,其一以路治地设于利州,称利州路。北宋末因战事,利州路徙治地兴元府(今汉中),南宋时利州路曾数次分为利州东路、利州西路。绵谷县元朝时改称广元县,广元现为四川省地级市,有市辖区称利州区。

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初设于隋朝,治地郪县(今三台县潼川镇)。北宋咸平四年峡西路分设为两路,一路为夔州路,一路以治地梓州为名,称梓州路。北宋末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升梓州为潼川府,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梓州路改称潼川府路并迁治地泸州,自此梓州也不再作为政区名。明初,郪县行省入潼川州,清雍正时潼川州升为潼川府,设附郭三台县。现在,三台县为绵阳市辖县。

夔州为奉节古称,初置于唐初人复县,贞观时改县名为奉节县,且仍为州治。夔州为峡西路治地所在,1001年峡西路分设两路,一路仍以夔州为治地称夔州路。夔州路辖区广大,今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及四川达州、湖北恩施等地均为其所辖。现在,奉节县为重庆市辖县。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