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克、伐、怨、欲不行焉(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乎中的克如何理解)

导语:论语解析(31)——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克、伐、怨、欲不行焉(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乎中的克如何理解)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14.1)

先来看各大名家的解释

朱熹:宪,原思名。谷,禄也。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谷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谷之可耻,则未必知也。故夫子因其问而幷言之,以广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进于有为也。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钱穆: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先生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祿。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祿,那是可耻呀。”(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与贪欲,这四者都能制之使不行,可算得仁吗?”先生说:“可算难了。若说仁,那我就不知呀!”

杨伯峻: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有道,做官拿俸禄;国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里,朱熹、杨伯峻都认为,国家不管有道还是无道,做官拿俸禄都是可耻的,而钱穆认为,国家有道,应当出仕食禄,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的。我还是要同意钱穆的观点。论语在第第八篇第13章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非常明确的是,当国家有道,但是你还贫且贱是可耻的,因为你无所作为,拖了国家的后腿,成了别人的帮扶对象。国家无道,那么你还做官拿俸禄,非富即贵,显然你善恶不辩,助纣为虐,所以是可耻的。当国家无道时,孔子教给我们最好的办法当是无道则隐。

我们再来看第二层,原宪继续发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这里,重点在”可以为难矣“的理解。朱熹、钱穆认为:这四件事情不能行很困难。杨伯峻认为,这四件事情不行很难得。

我认为,“可以为难矣”应该译作,可以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是否是仁,我就不知道了。克,克制。伐,就是其原意,攻击、击打。怨,怨恨。欲,欲望。

这四者不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是需要认清的是,这四者所施予的对象是谁。

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当然没错,论语颜回篇第一章有,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光有克制而没有复礼,自然离仁还远。

讨伐、攻打没有了,当然也是好事,但是对待邪恶势力,不仁的行为,如果逆来顺受,不闻不问显然是不对的,在一定时候与不法分子的斗争与侵略者的反击,没有讨伐的决心没有战斗到底的勇气,只能自己走向毁灭。因此“伐之不行”必须要看是否有伐的对象,而伐的行为必须是正义的。

怨恨也是要有差别的,对敌人必须横眉冷对,同仇敌忾,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伤害,所以“怨恨不行”,必将走向事理不清。

“欲之不行”,也要看内容,就是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心为公,这是仁者的表现,但是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对待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的欲望,我看还是多一点好,因此不分对象主体的克、伐、怨、欲的不行,你要让孔子说是不是仁,孔子只能说,我不知道。

仁,自古以来一直被大家认为是本于心,而真正孔子所说的仁都是本于“行”,即你的行为是不是被国家和人民所认同,符合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即是仁,不符合当然就不是一个仁者。当我们不知道当下的行为是不是仁,那么我们要看当下的行为是不是曾经被历史所验证。所以仁本于“行”而不是本于“心”。当然一个人心里有“仁”,也就是对“仁”认识没有差错,但是不体现在行为上,有仁心没有仁行,那啥也不是!

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问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就是可耻了。”原宪继续问:“克制、攻击、怨恨、欲望这四种行为没有了,可以说是仁了吧?”孔子说:“这是很困难的,仁不仁我不知道”。

本文内容由小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