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腊梅栽培管理(腊梅栽培技术简介)

导语:简述腊梅的栽培与病防治

腊梅简介:腊梅又名金梅、蜡花、黄梅花;属腊梅科落叶灌木,高达2至4米,幼枝微具棱,老枝近圆柱形,成棕褐色,有椭圆状突出皮孔;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近革质;花浓香扑鼻,先于叶开放,花密生在一年生已经落叶的树枝上,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成多层覆瓦装排列,内层花瓣较外层短,一般在11月中旬开花直到次年3月左右,果期为次年4月至11月。

栽培条件:腊梅喜阳光,略耐阴,栽种时宜选择阳光充足的环境下;耐寒,但温度不能低于零下15℃,花期温度不宜低于零下10℃;怕风,耐旱性较强,忌积水,不宜在低洼地栽培;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土壤酸碱度以中性及微酸性最适,在盐碱地上生长不良,一般在春季萌芽前栽植。

繁殖方法:腊梅的繁殖方法主要为嫁接、分株和播种。嫁接以切接为主,也可采用靠接和芽接,切接多在3月份芽萌动如麦粒大小时进行,此时成活率较高,切接时选择生长良好的一年生枝,除去顶梢,接穗长约6~7厘米,具芽1-2对,上切口离芽1厘米左右,这样可使养分集中到接穗中段的芽上。靠接以5月份最为适宜,砧木多用数年生蜡梅实生苗。

分株:在秋季植株落叶后、春季萌芽前进行,比较容易成活,分株时,每小株需留有主枝1~2根,并在主干10厘米处剪截后栽种。

播种:6~7月种子呈棕黑色时即可采收,将种子从果托中取出,随采随播,播后10天左右即可发芽,当年苗可长高达20厘米;也可将种子放在阴凉干燥处,待春天再播种,播前温水浸种促进发芽。

病害防治:腊梅病害较少,常见的害虫有蚜虫、介壳虫等,吸食其汁液;刺蛾、咬食其叶;六星黑点蠹蛾,幼虫驻入新梢。可用50%辛硫酸或者50%杀螟松100倍液防治。

腊梅叶斑病:主要危害腊梅叶片和嫩枝,腊梅叶片染病时,发生在叶尖或叶缘,随着病斑的扩大,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状的褐色病斑,后期病部呈灰白色至灰褐色,并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枝落叶,减少浸染源;发病初期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200倍液。发病时可喷50%多菌灵1000倍液。

腊梅炭疽病:病害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处,发生在叶片上时,病斑近椭圆形,大小8~12mm,初为褐色,后中央逐渐褪为近白色,边缘红褐色至褐色,后期叶片上散生黑色小点,病斑易破裂。防治方法:1.合理修剪,清除病落叶,减少侵染源,花谢后发叶前重修剪一次,将一年生枝条留基部2~8对芽,促其发枝。2.腊梅喜土壤湿润但怕涝,忌积水。3.发生炭疽病时喷洒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腊梅白纹羽病:主要发生在根基和根颈。发病初期, 病部皮层组 浮肿、松软, 出现近圆形褐色的病斑。之后, 病部开始 呈水渍状腐烂, 深达木质产部, 并有黄褐色汁液渗 出。后期病部组织干缩纵裂, 木质部枯朽。病部表面 有柔嫩的根状菌索缠绕, 初白色, 后转变为灰褐色或 棕褐色。防治方法:1.刮去病部腐烂的组织,对伤面可用70%酒精、0.1%升汞液消毒, 再涂以 碱铜油;挖除病变严重的植株进行销毁。2.增施有机肥, 勤疏松土壤,去除根部杂草,注意中耕排水。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