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鼠皮草怎么样(海狸鼠)
导语:【国宝品鉴】海狸鼠葡萄卷草纹银瓶
海狸鼠葡萄卷草纹银瓶,银质,唐代。通高12厘米,口径2.7厘米,腹径5厘米,底径3.1厘米,重56.9克。征集。现藏河南博物院。
海狸鼠葡萄卷草纹银瓶
该银瓶为喇叭形口,细长颈,圆肩,长鼓腹,圈足,造型优美。口、颈及圈足部分无纹饰。肩、腹部以均匀密集的珍珠纹作地,整体饰以繁密的葡萄卷草纹,其由弯曲变化而又自由蔓延的主枝、茎、蔓、叶、实组成,属于写实性植物纹样,并被肩、颈部上下两道宽弦纹隔开为两个区域。腹部錾刻一只神态生动的海狸鼠蹲坐葡萄藤上,四周环绕姿态各异的八只飞禽或立于枝头或翱翔于空。
海狸鼠纹银瓶局部
采用捶揲技术制成,再錾刻纹样,錾痕清晰而连续。海狸鼠的皮毛与飞禽的羽毛均采用了“碎线”刻划的工艺,以纤细、平行、短碎的线条装饰飞禽、走兽的羽毛,使其显得绵茸可爱。珍珠地纹则以圆錾刀在银瓶表面錾出细密而排列整齐的圆圈,作为主题纹样的底衬,使其更为斑斓,体现白银光芒四射的质感。
银瓶上的海狸鼠及飞禽细部
整体纹饰以繁密的葡萄卷草纹和海狸鼠为主纹饰,间饰飞禽。葡萄纹饰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葡萄串表现的是丰收景象,寓意多子多福,葡萄缠枝纹结构连绵不断,具有生生不息之意。姿态丰腴的海狸鼠与八只飞禽共处其中,使得画面生机盎然、极富动感,和谐美好。
比较研究在唐代植物花卉纹饰发展的过程中,葡萄纹的发展极具有代表性。葡萄纹,是由弯曲变化的葡萄主枝、茎、蔓、叶、实组成的写实性植物纹样,常常作为器皿的通体装饰。一般认为,葡萄纹产生于古埃及、古希腊,而后流行于西亚、中亚,作为佛教艺术的附属纹样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最初的风格与中国本土装饰纹样的风格迥异,但是在传入的过程中,与中国本土风格逐渐趋同,变成中国装饰纹样中极为重要的一种。
古埃及壁画中采摘葡萄的场景
1987年新疆和静县察吾沟墓地出土了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田地葡萄纹彩陶罐,在唇口下至上腹端部平涂出四条拐弯曲折的竖式宽带。宽带内以赫色绘制有果实挂藤的葡萄纹和宽垄密植的田地图案是新石器晚期临界青铜器时代的古代新疆人作品,表明新疆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葡萄种植业。
新疆出土的田地葡萄纹彩陶罐
文献所载,西汉时已有葡萄纹饰的丝织品。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其中的“蒲桃锦”即装饰有“葡萄”纹的丝织品。新疆地区还出土有东汉葡萄纹饰的丝棉织品。葡萄纹饰传入的早期,多受外来葡萄图案的影响,其后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风格。至迟在东汉时期,具有中国内地和西方两种风格的葡萄纹饰在西域地区是同时存在的。在新疆汉代墓葬中出土有蜡缬葡萄纹棉布单、走兽葡萄纹绮和织有精致人兽葡萄纹的彩罽。
新疆东汉墓出土的葡萄纹织物
魏晋时期,葡萄纹的金银器自西域传入中原。甘肃靖远北滩乡出土有魏晋时期的东罗马帝国鎏金神人葡萄纹银盘,外圈饰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等小动物。山西大同则出土有同一时期的东罗马帝国双婴葡萄纹铜杯。
甘肃出土东罗马帝国鎏金神人葡萄纹银盘
唐代,葡萄纹最终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成为广泛使用的纹饰,开始在金银器、铜镜、建筑及其他器物上广泛应用。尤其是瑞兽与葡萄的组合纹样出现在铜镜上,成为富丽繁缛而又充满生机的图案,影响深远,这是中西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产物。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典型的铜镜之一,日本学者称之为“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河南博物院藏瑞兽纹葡萄镜
从考古发现来看,唐代的瑞兽葡萄纹镜出土数量极多,在陕西、河南、甘肃、湖南、四川、山东等地都有出土。据出土于纪年墓中铜镜可判断,唐代铜镜装饰的葡萄纹,绝大多数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即流行在7世纪后半叶,以后逐渐减少。从形制、纹样及与西方器物特征的关系上看,河南博物院藏海狸鼠葡萄卷草纹银瓶以葡萄纹为主体,表明它的年代较早,应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作品。该银瓶也与国外博物馆藏类似唐代金银器的主题纹样基本相同,如布鲁克莱特博物馆藏海狸鼠纹银瓶、戴·托恩美术学院藏奔狮纹纹银瓶、弗拉美术陈列室藏海狸鼠纹蛤形银盒,均以葡萄纹为主体,并加以飞禽、走兽,更为写实、生动。
布鲁克莱特博物馆藏海狸鼠纹银瓶
戴·托恩美术学院藏奔狮纹银瓶
弗拉美术陈列室藏海狸鼠纹蛤形银盒
唐代金银器中瓶的发现并不多,报告中称作瓶的器物,器型差别较大,相互间没有共同之处。葡萄纹对中国金银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唐代早期的器物上,唐高宗、武则天时很流行,但实例不多,唐玄宗以后趋于消失。因此,学者多将葡萄纹样作为金银器断代的标志之一。
作者简介邵丹,女,设计艺术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文博助理馆员,从事陈列形式设计等工作。
闫睿,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
本文内容由小冰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