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聒噪在古代什么意思(聒噪的蝉声)

导语:聒噪的蝉,竟是汉代人身上的美物,嘴里的美食,一生的荣光

又到了酷暑难耐的夏季,不知道您是否能听到树上的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呢?也许现在的蝉的踪迹少了,也许你看到了蝉会觉得它相貌丑陋,棕灰色的身躯上有两对膜翅,头部又短又宽,一双大黑眼珠子凸出来,胸前还有一对钳子。这么一看还真是让人爱不起来呢!

蝉的一生也挺悲惨的,母蝉一次产卵有几千只,产卵地是树枝上的半空中,生存空间十分激烈。再从卵落到地面遇到泥土地则能生存,落在硬化地面则是死路一条。幼蝉大部分时间埋在阴暗潮湿的泥土里,以树根汁液为食,孤独、寂寞的生长。多年之后,它才能破壳而出,成为一只成年蝉,在枝头鸣叫一整个夏天,之后死去。

这么看,蝉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又因为聒噪的声音不招人待见。但它也遇到了自己的荣光——汉朝,甚至去世后还佩戴着蝉的饰物。这是为什么呢?

一、其貌不扬的蝉寓意好,成为求仙问道汉朝人的欢喜

在古代人的眼里,蝉仿佛加上一层美颜滤镜。它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因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蝉被当成品行高洁,独立于世的君子形象。

许多文学作品中毫不吝啬地表达出对蝉夸赞。唐代虞世南的诗就说“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触角被他比作古人的帽带,吃的东西是清澈甘甜的露水,蝉高居在树上,从而声音宏亮,让人能够听到,而不是依靠秋风。

用蝉来警示自己要为官清廉,提升自我能力,而不是靠着趋炎附势、同流合污谋取功名。

在《蝉》这部作品中也诉说着蝉:对夏天的坚持和热爱。蝉在泥土里等了17年,最后才等到一个夏天,等到瑟瑟秋风吹起,蝉的生命也就走向了终结。

在寻仙问道的汉朝,金蝉脱壳被当做脱胎换骨、羽化成仙的象征,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东晋葛洪《抱朴子》云:“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不朽”。在下葬的时候,总会携带一些由蝉制作的物件,比如玉蝉,含在嘴里,寓意重生。

中国是农业大国,古代进行农业生产往往需要一定数量的壮年劳动力。基于传宗接代的需要、享受天伦之乐加上提高生产力的想法,古人一直奉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而且也将这美好的心愿投射到自然界的一些生物中。其貌不扬的蝉繁殖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就恰恰符合古人的愿景——子孙后代延绵不断的心理倾向。

基于蝉品行高洁、脱胎换骨、多子多福这三种寓意,其貌不扬的蝉成为汉朝人的心头好。不仅诗歌作品里表达欢喜,而且还把它做成了精致的饰品。

二、吉祥之物蝉,生前佩戴成君子,死后口唅成神仙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7000年的辉煌历史。而蝉形的玉饰玉蝉最早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两汉时期达到鼎盛。因为佩戴的位置不同,分为三种:佩蝉、冠蝉和唅蝉。佩蝉是作为饰品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顶端有牛鼻形穿孔,便于穿绳佩戴。冠蝉是装饰在帽子上的装饰物。唅蝉是一种葬玉,一般是放在去世的人口中,期待死者能够灵魂不灭、羽化重生。

玉蝉的造型简单大气,线条干练、雕刻手法刀刀见锋、粗犷有力,以“汉八刀”为主,凸出蝉的高额、凸眼、宽颈。从材质上看,玉蝉多用质量上乘的新疆和田白玉、青玉雕刻而成。总体来看玉蝉还是有一定的美学意义,寥寥数刀,就抽象出蝉的神韵。

汉代玉蝉的造型

三、不仅油炸还烧烤,果腹充饥满足口欲的上乘食材

原以为“游于太清,轻举独往”的蝉会被当成吉祥之物快乐地鸣叫在树枝间。却没想到古人食蝉历史悠久。《毛诗陆疏广要》说:“蜩亦蝉之一种,形大而黄,昔人啖之。”甚至古代还有专门的捕蝉人。夏至三候,是“鹿角解,蝉鸣,半夏生”。蝉是夏至的重要物候,蝉的高调、无攻击性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最简单的烹饪方法。油炸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卵时期,一口下去满满的蛋白质。穷苦人家可果腹,富贵人家可满足口腹之欲。要是成蝉可咋办?没关系,汉代有烤炉,可烤蝉,烤熟后再加上孜然粉味道甚是鲜美。

四、蝉,儿时的记忆,远去的乡愁

你们家乡还能听到聒噪的蝉鸣吗?我想很多人都会摇摇头,或者点头低骂一句蝉,你可真吵。实际上,城市渐渐少了蝉栖之绿,蝉声之高。人们也不再喜欢这聒噪还其貌不扬的昆虫了,市场上也很少见蝉做的饰物,就连吃也要考虑一番呢!希望这个在土地里隐忍多年的蝉安安全全才好呢!这样或许我们儿时的记忆,远去的乡愁还能回荡在我们耳边。

本文内容由小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