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削弱藩镇(唐武宗为何能压制宦官)
导语:中晚唐的藩镇割据——武宗朝(1)抑制宦官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病重时,李炎被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拥立为皇太弟。文宗驾崩后,李炎即位为帝。
武宗即位不久,经宦官杨钦义的帮助,李德裕从淮南节度使任上再次内调为宰相(文宗太和七年曾为相)。
当时牛僧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阳),李德裕借口汉水泛滥,冲淹襄阳民居,归罪于牛僧孺,免去了他的节度使职务,调任为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唐廷出兵进攻泽潞镇,李德裕又借口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李宗闵和泽潞节度使刘从谏以前有书札往来,不宜留在东都,武宗遂将李宗闵贬为湖州刺史。
后又诬陷牛僧孺同情泽潞刘稹,贬其为循州长史,李宗闵又被流放到封州。这时李德裕因辅佐武宗有功,升为太尉、封卫国公,达到了他的政治生涯的顶峰,牛党受到沉重打击。
不过,李德裕在宰相任上,辅佐武宗的确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使当时政治出现了新气象,所谓“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
唐朝后期,影响政局稳定因素之一,是宦官专权。唐朝宦官干政,始于玄宗时期,此后日益发展,德宗时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神策军。
宦官或以监军身份监督地方节度使和带兵作战的将帅,或以枢密使的身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宦官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生杀,唐宪宗、敬宗为其所杀,穆宗、文宗、武宗是其所立,皇帝成为傀儡,宰相更要俯首贴耳,听从宦官,否则相位难居。李德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抑制宦官势力,加强皇权的。
首先,李德裕提出“权归中书”的建议,以削弱宦官对行政的干预。李德裕入朝以后,初见武宗,他就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任用“正人”,“使贤者得尽其力”。
这一建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唐中期以后,作为中央集权政治支柱的三省制度日益削弱,相权旁落,宦官乘机擅权,致使“政出多门”,“宰相不甚得专机务”。
李德裕提出“权归中书”,不仅能加强相权,保证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且从制度上防范宦官对朝政的干预。
其次,打击宦官头子仇士良。仇士良是宦官的集团的核心人物,他自顺宗时,入待东宫,经历了顺、宪、穆、文、武朝,阴险毒辣。
他掌握禁军实权,经常威逼宰臣,又一手拥立武宗。文宗时,李训等发动甘露之变,欲除之,结果事败遭殃。文宗因此受制于家奴,沦为“橡皮图章”。
在李德裕的支持下,武宗开始疏远他,对他不甚依重“阳示尊宠”、“内实嫌之”。会昌元年,仇士良因杨嗣复、李珏以前在文宗时与自己有矛盾,就进行报复。
在武宗登基的问题上,杨嗣复、李珏曾持反对态度。这样仇士良乘机劝武宗诛杀杨李二人。李德裕反对仇士良干预朝政,识破了仇士良的阴谋。
尽管杨嗣复、李珏与自己关系不太融洽,但李德裕还是挺身而出,恳求武宗赦免杨李二人死罪。结果使仇士良借刀杀人的诡计破产了。
接着,削夺其对神策军的指挥权。
会昌元年,李德裕乘武宗亲幸左神策军阅兵之时,起草诏令减少神策军粮饷,以限制仇士良。
仇士良知道后,非常憎恨李德裕,威胁说:“如此,至日军士必于楼前喧哗”但是武宗信任李德裕,当即宣谕两军,“赦书皆出朕意,非由宰相,尔安得此言!”
从此仇士良处境越来越不妙,不久便自称病还乡,以后武宗又削其官爵,籍没其家财。
再者,削减枢密使的权力,改革监军制度。唐代枢密使,代宗以后由宦官充当。枢密使“承受诏旨,出纳王命。”
会昌三年,武宗在李德裕的支持下不通过枢密使,便任命崔郸为相。这样打破了惯例,当时宦官们非常吃惊,都埋怨首领杨钦义等无能。
因为这一惯例被打破,这就意味着宦官权力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同时李德裕改革监军制度,收减宦官的兵权。
以往,宦官担任监军使,监督作战。
由于宦官不懂军事,却干预作战,往往给主帅受到限制。鉴于这种情况,李德裕向武宗分析了唐德宗以来,朝廷出征,屡败罕胜的原因。
认为有三:
一是诏令自宫内发到军前,每天有三四次,宰相多不预闻。
二是,监军任意指挥,将帅不得自为进退。
三是每路各有宦官监使,监使选军中壮士为牙队,留老弱出阵作战,战斗进行中,监使率领卫队,骑马在高处观望,见小却便先走,阵上兵士望见,就跟着溃散。
鉴于此,李德裕规定:
一是监军不得干预军政。
二是监使每兵千人中只抽十人充当牙队,这样,牙队人少,监使就不敢到队前观战,从而削弱了宦官的兵权,使将帅能施展所长,为抵御回鹃,平定藩镇叛乱奠定了基础。
在对待回鹘问题上,由于回鹘国内长期战乱,连岁大疫、大雪,畜牧业损失严重,国力有所削弱。
加之回鹘西北方的黠戛斯部逐渐强大,不断进攻回鹊,焚其牙帐,回鹘部众溃散,一支南下抵天德军,一支也向南移动。
唐朝一面运粮赈济其部众,一面派军严守边境,有效地防止了回鹘进入内地,骚扰塞上人民的平静生活。
在削弱了宦官之后,李炎、李德裕把革新的重点对准了佛教的猖獗。
李炎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