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此人是董卓死敌临死前做了两件大事结果是什么(董卓死于)

导语:此人是董卓死敌,临死前做了两件大事,结果导致三国大乱?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王允,董卓乱国时期的司徒。司徒在东汉是与太尉、司空一同称为三公。能在董卓掌权之时,稳居司徒高位,可见王允还是有两把刷子,说好听是隐忍,伺机消灭董卓,匡扶汉室;说难听是依附,充当董卓党羽,为虎作伥。

就是王允这人,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竟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除掉权臣董卓(利用养女貂蝉巧施美人计),二是害死文人蔡邕。董卓手握朝政大权,为人凶狠残暴,除掉他,既是政治斗争,也是为民除害;而蔡邕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文人,一个众人仰慕的知识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却没有放过他,被逮捕入狱,在狱中被缢死。为此蔡邕的死,既让人扼腕摇头,更让人匪夷所思。

蔡邕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做错误的举动。董卓被诛,举国欢庆,蔡邕却“伏其尸而大哭”,这就给新掌权的王允抓到把柄,不管是新官上任立威还是以前两人有天大的过节,反正王允就是直接造成蔡邕之死的凶手。蔡邕虽应对自已的死负有间接责任:明知董卓该杀,合乎民心民意,他却悖而行之,哭卓,以示个人的感恩。这简直是在搬石头砸自已的脚,枉送了自已的生命。而王允则要负直接责任:明知蔡邕不该杀,众官惜才,尽力营救,他却不听劝,执意杀蔡邕,以示国家的正听。

其实王允杀蔡邕绝非嘴巴所言那样,有损圣德,担心讪议,而是忌才,妒忌蔡邕的才能。原因有三。

即其一,两人性格不同。

王允和蔡邕两人不乏都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然而王允思想偏执,气量狭小,刚棱疾恶,圈子冷清,活得比较累;蔡邕思路开阔,豁达开朗,傲气疏狂,交友甚广,活得比较轻松。两人一比较,性格格格不入并形成巨大反差,从而造成王允黯然失色的自卑感,相形见拙的失落感,结果是两人一生一死,不可共存;

其二,两人才能不同。

蔡邕,当朝太傅马日磾嘴中的旷世逸才且其孝行素著,更是东汉末年一位能够驾驭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门类的文化全才,一位在文坛上拥有绝对优势、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一切的超级大师。与蔡邕相比,王允是个文人更是名政客。玩政治,他可以用计夺权,堪称一流,不愧是介休三贤之一郭泰(东汉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嘴中的王佐才也;搞文学,他还是差点火候,算是二流。与蔡邕相比,更是相形见绌,根本不在同一档次;

其三,两人追求不同。

蔡邕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能保住家族不受迫害,不得以才去依附于董卓,这是蔡邕的被动且无奈之举。蔡邕虽依附董卓,却未充当其爪牙,反倒是借用董卓对蔡邕的礼遇、尊重和信任,规劝董卓,以为天下臣民谋福祉。王允却不同,其想法就没有蔡邕那么单纯。虽没任何迹象表明王允是主动还是被动投靠董卓,但王允照旧能在董卓乱国之间稳居司徒之高位,说明王允很受董卓信任。否则,王允早就成了卢植第二。王允跟着董卓混,往好的方面,可以理解为避其锋芒,委身于贼臣,伺机而动,是身在敌营心在汉的无间道英雄;往坏的方面,则是充当董卓的帮凶或打手,明哲保身,成为败坏汉朝朝纲的典型投机分子。

王允因忌才处死蔡邕,充当蔡邕之死的刽子手,并为之付出无可估量的代价,还被后人所诟。其实,王允的过错,如蔡邕一样,以一已之私心,漠视众人之愿。最终结果正如马日磾所言:“王公其无后乎”,代价是惨重,教训是深刻。也正是因为王允处事的一意孤行,从而引起董卓余部哗变,反攻长安,让好不容易恢复安定的东汉王朝又陷入更大的兵灾。这是后话。

本文内容由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