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认识)
导语:关于否定之否定
前面已经谈到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从黑格尔到列宁有一个分化的过程,列宁对于二者分化成为两个规律是有贡献的,他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了一般概括,揭示了它的具体内容。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能否成立至今是一个问题,弄清楚它的历史将有助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否定之否定在黑格尔那里就是正题、反题和合题形成的三段式,正题是肯定,反题是否定,合题是否定之否定,即肯定和否定的统一。这个统一又是一个新的肯定,即正题,从它又开始了第二个三段式,如此循环下去,直至绝对理念。
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即对立面的统一过程。最初的肯定是个表面上的抽象同一性,其中潜在地包含着否定,当肯定转化为否定时,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但矛盾必须解决,对立面必须统一,于是肯定与否定融合而成为一体,它是包含着否定的肯定。
可见,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是矛盾的揭露与解决的过程,矛盾的公开化与统一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如果思维停留于肯定阶段,它便是知性的思维;如果停留在否定阶段,它便是消极的辩证法;只有达到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它才是积极的辩证法,才是思辨的思维。
黑格尔就用这个公式为手段,人为地构造了一个极其整齐的范畴体系,尽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整个说来,它是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黑格尔的公式从提出之日起便受到许多人的责难,因为尽管有不少事实符合这个公式,同样也有不少事实不符合这个公式。诚然,事物发展过程是从一个统一体发展为另一个统一体,第二个统一体的出现便是矛盾的解决。
但是,第二个统一体是否一定是矛盾双方结合的结果呢?我们知道,有的矛盾是由双方的结合来解决的,有的矛盾则由一方战胜另一方来解决。在前一类矛盾中,第二个统一体由矛盾双方结合而成,是合题;在后一类矛盾中,第二个统一体是由一方战胜另一方所产生,就不能说是合题了。
因此,黑格尔仅把对立面的统一看作矛盾的解决和把否定之否定看成三段式,是片面的。那么,怎样把对立统一规律与否定之否定区别开来呢?怎样把否定之否定与三段式区别开来呢?否定之否定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
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的表述已经开始区分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因为它们是两个规律。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否定之否定没有作一般的论述,只引了不少实例。仔细推敲一下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他们已突破黑格尔的框框,体现了改造和发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不但转述了马克思举的例子,而且举了不少新的例子。这些例子有三段的,但多数是多段的,例如种子一植物一种子,商品一货币一商品(简单商品生产),货币一商品一货币(资本主义生产),它们都是多段的,写三段仅仅是代表的意思,这就同黑格尔大不一样,而且他们也没有用这个公式来构成他们的科学体系。
列宁更前进了一步,不再用对立面的统一来表述否定之否定,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引的事例中揭示了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发展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已作过这样的表述:“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
《辩证法的要素》第十三、十四条也作了类似的表述。为什么发展是前进性与重复性的统一呢?列宁用对立统一规律作了解释,认为:一般说来,运动和生成可以不重复,不回到出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运动就不是‘对立面的同一’。但是,无论天体运动或机械运动(地球上的),或动植物或人的生命——它们都不仅把运动的观念,而且正是把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辩证运动的观念灌输到人类的头脑中。
这就是说,这种螺旋式上升运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引起的,如果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的,那么,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普遍的。对于不能结合起来的矛盾,例如真理与谬误、革命与反革命、新生的与腐朽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在哪里呢?不在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之后又回到旧事物,而在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时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实现。
因为新事物刚出现时总是柔弱的,而旧事物总是刚强的,在这种条件下,新事物显然不能一下子就战胜旧事物,只有在反复较量中,在局部胜利和失败中,新事物才能逐渐壮大,旧事物才能逐渐削弱,最后导致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矛盾解决了,新的统一体出现了,但这个新的统一体包含着另外一组矛盾,而不是原来一组矛盾的统一。
尽管如此,在这里,发展仍然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这样,在《哲学笔记》中,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明确地区别开了,二者各有自己的不同内容,各自在辩证法中有其地位和作用。对立统一规律回答的是发展的泉源问题,否定之否定规律回答的是发展的道路问题。如果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这种理解能够成立的话,这不能说不是列宁的贡献。
列宁在研究否定之否定在哲学史上的表现时,作了一个重要的引申,即唯心主义都有其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当然是反科学的、谬误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据此认为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八道,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唯心主义还有其拥护者呢?列宁认为这是因为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他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认识论根源说明一个唯心主义体系抓住、夸大、歪曲认识过程的那一个环节,而阶级根源则说明为什么它要抓住、夸大和歪曲那个环节。列宁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不是说任何唯心主义都有合理内核,而是要弄清楚它所赖以迷惑人的认识上的根据,以便剥夺它的资本,争取它的群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批判唯心主义,把它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列宁关于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的原理,后来成为我们同唯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以上四个问题都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问题: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问题涉及辩证法的基本性质;辩证法的体系问题涉及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和科学结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问题涉及辩证法的核心;而且这些问题都涉及对黑格尔的逻辑学的评价和批判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虽然有所论述,但都不像列宁那样详细、深入和明确。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业,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而且发展了他们的事业,使唯物辩证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可惜列宁由于革命工作的繁忙,没有机会再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致他的这些重要思想后来没有能得到发挥。
当然,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决不止以上这几点,其他如列宁把诡辩论不仅看作是一种谬误而且看作是对辩证法的夸大和歪曲的观点,关于客观与主观、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对某些历史人物特别是黑格尔的是非功过的评价等,也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本文内容由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