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王石岑山水画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王石岑山水画中的主要意象是)

导语:王石岑山水画中的主要意象 (闵雪)

王石岑在四川学画期间,深受恩师黄君璧的影响,朝夕流连在巴山蜀水的景色中,心师造化,收获良多。故其后数十年脚步不停,穿梭于名山大川之中,他笔下的作品大多是长江流域的真山实水,如三峡、峨眉山、黄山、天柱山、华山、庐山、泰山、富春江、巢湖等山水景色。王石岑一生所绘之景众多却各具地方特色,其中巴蜀地区的三峡、皖南地区的黄山以及安徽地区的水库景色为其主要描绘对象。

1、三峡风光

青年学画时,王石岑客居四川达十年之久,这十年间他受巴、蜀一带山水的熏陶,对自然山水充满热爱。新中国成立后王石岑回到故乡,他仍对巴蜀地区的山水念念不忘。随之他又在国画界改革热潮的影响下,多次自发回到这里写生,并以三峡主题创作出大量作品,如《巫峡清秋》、《漫天风雨过夔门》、《三峡天下壮》、《雄秀巫山十二峰》、《风景这边独好》、《巫峡帆影》、《巫峡秋涛》、《峡江帆影》、《巫峡秋涛天地迥》、《江山清丽》、《秋江帆影》等数十幅作品。

三峡西起重庆白帝城,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此处的巴蜀胜境吸引了许多文人的目光。王石岑亦对三峡美景情有独钟,常来到长江边寻奇探幽,从不同方面描绘出三峡上下的壮丽风貌。从这些作品中可见王石岑对三峡山水的热爱,反映

图3.1 王石岑 巫峡秋涛 年代不详

了画家纯熟的技巧与高超的造诣。例如:《巫峡帆影》、《巫峡秋涛》、《巫峡秋涛天地回》,这三幅作品皆是作者笔下的巫峡,却各具风格。其中,《巫峡秋涛》(图3.1)画家采取“C”字形构图,以凹型取势表现延绵不断的山川。作者纯以墨色描绘巫峡两岸的景色,画幅背景以大笔自左向右挥洒渲染,水墨浸润,幽深峡谷的烟雾朦胧之景跃然纸上。背景间以留白,给人以阳光照射下的斑驳之感,显得自然通透,气韵生动。前景运用干笔渴墨勾出山石轮廓,笔意挺健,将山石的高耸挺拔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苍茫厚重之感。山石的结构采用长、曲线

图3.2 王石岑 巫峡秋涛天地回

年代不详

勾勒,然后以淡墨层层渲染,墨色富于浓淡变化。江水仅着重描绘与崖壁相邻之处,以圆曲线的淡墨勾勒出微波荡漾之景,仿佛崖壁间正有水滴掉落,动静结合,生动自然。远景以墨染出山石形状,稍作描绘,加深空间感。《巫峡秋涛天地回》(图3.2)又是一副描绘巫峡两岸景色的画作,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作者采用“之”字型构图,云雾与江水将两岸巫山隔开,云腾雾绕,气脉往来回转,连绵不断,传达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流动感。前景江水两侧的山石以浓墨勾出外形,结构以马牙皴为主,间以小斧劈皴与折带皴表现石体坚凝。中景轮船驶过,波纹荡起,江水以散曲线表现水面波动,与山石之坚硬形成鲜明对比,给观者刚柔相济之感。画面统一于淡赭色的基调中,淡赭、水色与墨色交相呼应,既表现出巫山原貌,又传达出秋的意境。所谓“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便是如此了。

图3.3 王石岑 巫峡帆影 年代不详

图3.4 王石岑 三峡天下壮 年代不详

而《巫峡帆影》(图3.3)又是另一种风格,此画作着重表现巫峡之幽深,巉岩峭壁,绵延屏列。画家采取鸟瞰式构图,通过散点透视的方法,将所见、所知、所想统摄在画面之中。作者主要描绘山顶之景,以长线条表现山势之高、峡谷之深,将观者置身于万丈山峰之巅。远处以淡墨渲染连绵山川,峭壁屏列,传达出“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之境。江水未着一笔,以过往帆船表现江流曲折,景色清幽,充满诗情画意。这三幅作品都是描绘巫峡的佳作,王石岑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手法将巫峡的雄伟壮丽表现的淋漓尽致。除了表现巫峡外,王石岑还描绘了三峡的整体景象,他将自身对三峡的热爱融入到绘画之中,创作了《三峡天下壮》(图3.4),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作者采用“须”字形构图,沉雄与飘逸相结合,气韵生动。近景崖脚怪石凸立,浓墨勾染为主,江水以极淡的墨色表现江水波澜,黑白布置得宜,虚实相生。中景以长线横扫表现山石的厚重,云雾呈环形萦绕在山峰周围,气势凝重而明快。云雾变化丰富,让“气”在其中曲径通幽,使观者的视线随之渐远,于是山峦起伏尽在眼底。王石岑笔下的三峡各具特色,将三峡的雄、壮、美无一遗漏地展现在观者眼前。这些作品无不表现出王石岑对三峡观察之细致精微,也体现出他长期师造化、得心源的结果。三峡系列的作品中还出现了帆船、房屋、电站等物象,王石岑将所描绘的客观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以富有节奏的笔墨和多变的色彩映射出人、社会与自然合一的和谐美。

2、水库系列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先后兴建了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董铺水库、磨子潭水库、陈村水库、花亭湖水库、龙河口水库、沙河集水库、黄栗树水库等大型水利工地,水库风景迷人,青山连绵,湖水碧透。王石岑紧随时代,创作出了以水库为题材的一系列作品,如:《晓雾初开》、《梅山水库》、《梅岭初晴》、《山乡巨变》等。

图3.5 王石岑 晓雾初开1970年

王石岑以佛子岭水库为题材创作的《晓雾初开》,笔者亲见有三幅。前文已分析一幅,此幅《晓雾初开》(图3.5)又是另一番意境,此作曾在国内外展览,影响力深远。后被荣宝斋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国内一批大家作品被荣宝斋印制成明信片,在国内广为流传。此画主要表现正在进行的机械化劳作,揭示着我国工业水平的蓬勃发展,营造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画面中大坝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群峰环绕水库,景色优美,表达作者对新中国山水的热爱。作者以全景式构图将佛子岭水库的山与水、人与景、热闹与幽静构置于一个画面,用笔细碎而不繁琐,用墨灵动自然,将佛子岭水库的雄伟壮观体现出来。

图3.6 王石岑 梅岭初晴1970年

《梅岭初晴》(图3.6)描绘的是梅山水库及其周边景色,与《晓雾初开》是同时期作品,又略有不同。梅山水库坐落于大小梅山之间,群山环绕,景色秀丽,青山与碧水相连,如诗如画。作者采用散点透视,将皖南山中的风土民情表现出来,做到“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随景移步,可登坝顶,俯瞰全城,可泛舟湖上,赏青山碧水,畅游画中。此时天气初晴,太阳升起,水雾升腾,远山在太阳的照射下呈暖黄色,颇显沉静放逸。画面以前景为主,景物繁密,突显主体;远处景物疏松,用墨清淡,形成疏密对比;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前景用墨厚重,以石青与浓墨为主;用笔细碎,以点为主,通过点的浓墨增山的精神,点的疏密丰富内容;达到“不求形色似,但愿墨痕清”的艺术效果。中部大坝将两岸相连,犹如长龙横卧在高峡平湖之中,登坝远眺。湖水碧透,青山连绵,尽收眼底。王石岑以中国画描绘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将自然风光与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画面中洋溢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与时代气息。他的作品总是让人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遐想,富含生命运动的韵律感,其新鲜活泼、生机盎然的艺术气息漾溢于画面中。

图3.7 黄山写生摄影 1980年

3、黄山境象

黄山自古便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以黄山为题作画者,历代不乏其人,也不乏佳作。渐江、石涛、梅清,便是黄山题材的代表人物。石涛在一幅《黄山图》上题跋:“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可见石涛对黄山的推崇与热爱,并对后世的画家产生巨大的影响。黄山一年中有二百多天有雾,浓淡相间云雾中的黄山,尽显其中国山水画之神韵,故乡之山黄山便成为王石岑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创作出《黄山》、《黄山疗养院》、《黄山百丈泉》、《黄山莲花峰》、《黄海云涛》、《黄海松云》、《黄海烟云》、《黄海飞云》、《云海浩荡》、《云海奇观》、《雨后黄山》、《不尽东风春浩荡》、《光明顶山尽朝晖》、《光明顶山看丹霞》、《西海沐朝晖》、《西海门群峰》、《黄山西海门》、《群峰竞秀》、《君上黄山第几峰》、《十上黄山绝顶人》、《远眺天都》、《黄山采药图》等数十幅描绘黄山之精品。王石岑一生十上黄山,力做黄山绝顶人,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从1980年孙文光先生拍摄的照片中(图3.7)可以看到王石岑对绘画的热爱、对黄山的热爱。此时王石岑已66岁高龄,前往黄山写生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体力,而王石岑不惧艰险依然坚持师造化之举,令人敬佩。在王石岑的眼中,黄山的一松一树、一山一石皆可入画,尤其是黄山的云海、奇松、怪石、烟雨、灵泉,更加引人入胜。王石岑一生描绘黄山的作品众多,风格多样,取材丰富。

图3.8 王石岑 西海沐朝晖 年代不详

有的作品主要描绘黄山的整体风貌,如群峰竞秀,气势奇绝;有的作品主要表现黄山的标志性景象,如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丹霞峰、百丈泉、西海大峡谷等;有的作品侧重刻画黄山的特定景象,如朝晖、云海、烟雨等。王石岑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等方面表现黄山奇景,王石岑通过对黄山的极致观察,用心体会,创作了《西海沐朝晖》、《雨后黄山》等作品,做到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有所不同。《西海沐朝晖》(图3.8),作者描绘了西海大峡谷日出时的景象,通过淡红、浅黄、淡蓝、墨色之间的对比,衬托出清晨太阳缓缓升起的情景。画家并未直接描绘出太阳,而是通过色彩之间的变化转折,间接地传达西海沐朝晖的意境。画面中山石树木使用多变的积点、积墨,点、线、面有机排列组合,色彩层次丰富,境象万千,呈现出山高天阔的风貌。在《雨后黄山》(图3.9)中,作者以畅快淋漓的笔墨表现高山巨瀑,湿润气息扑面而来,雨后黄山之景活灵活现。远处以粗笔横扫表现连绵山川,气象宏大;近景以皴擦为主,极少勾勒,尽显洒脱率意。瀑布飞流直下,通过线条的长短对比,渴笔擦出,淡墨微染,产生笔断意连的效果。画作通过浓与淡、枯与湿的对比,将雨后黄山的氤氲气象挥洒而出。

图3.10 王石岑 黄海松云 年代不详

图3.9 王石岑 雨后黄山 1979年

王石岑以黄山的云海为主题创作了多幅画作,且各有神韵,如《黄海松云》、《云海浩荡》、《云海奇观》等。其中,笔者所见,仅以《黄海松云》为题的就有八幅,且幅幅精妙,此处仅以一幅论述(图3.10)。该画以“C”字型构图,山与山之间形成的空白呈“C”字外形,使画面气息通畅,云雾氤氲流动。山体造型只见山顶,不见山脚,万壑藏于烟云之中,寓意山势之高。黄山又以松树闻名,画面近景奇松突兀,耸立在山顶左侧,松针根根分明,苍劲有力,彰显松之精神。浓墨渲染表现被覆盖山体,裸露石体墨中见赭,自然通透,画面虚实结合,气韵相生。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王石岑以不同方位,不同视角描绘了各不相同的黄海松云,笔墨丰富多变。笔气跌宕之中见古意,皴擦点染之间出新章,画面的构图布局与画面意境皆有区别。《云海浩荡》(图3.11)亦是描绘黄山云海的佳作,画幅大面积留白,云雾漫无边际,如临大海之滨。画中山体用笔老辣,以石青为基调,勾皴点染并用;石纹之上以淡墨依皴加染数次,使山体浑厚。然后,又以大小不一、浓淡相间、疏密有致的笔触表现山体的结构变化,使画面乱而不乱、繁而不繁、简而不简,恰到好处。

图3.12 王石岑 云海奇观 年代不详

图3.11 王石岑 云海浩荡 年代不详

《云海奇观》(图3.12)作者以丰富的墨色表现黄山的云海如海涛汹涌,变化多端,传达“不到黄山绝顶处,哪识云外有奇峰”之意境。此画干、湿、浓、淡、焦、白互用,层次丰富多变,笔墨清雅遒劲,营造出一幅自然灵动的画面。绘不尽是黄山情,王石岑笔下的黄山千姿百态,黄山之景有多美,正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王石岑以生活为师、以传统为师、以自然为师,创造出数幅黄山盛景,表达了自身的审美体悟及深厚的艺术素养。王石岑以黄山之气抒胸中之气、以黄山之骨表自我之骨、以黄山松的精神传达自我精神。他通过对黄山的体悟,表现其自身高尚的品格、坚韧的精神与雄浑的气魄。王石岑以饱激情的笔触描绘黄山的神骨与性灵,通过对山水图式的不断求索,追求一种永恒性的山水境界。他的画作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以及个性思想的意象化传达。

王石岑曾画过的山山水水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无论是任何物象,他都以饱含激情的、人性化的笔墨诉说着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无论条件多么艰辛,他都毅然前往,投入进一次次的写生中,传达着积极乐观与洒脱豁达的精神。王石岑以“笔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为后世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盏明灯,引导后人前行

本文内容由小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