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只此青绿江山无垠(只此青绿含义)

导语:青不负锡山,锡山定不负卿——《只此青绿》志愿服务项目带你进入青少年环保实践课堂

只此青绿,听到这个名字时,大家想到了什么?是青山绿水,是生命,是希望,是生生不息。

近期,个旧市参赛项目“只此青绿”——青少年环保实践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在云南省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金奖。

云南省红河州个旧以盛产锡而闻名,是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素有“锡都”之称。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锡矿资源枯竭,因锡而建、以锡而兴的城市往哪里去?答案是:走绿色转型升级之路。

家乡的美丽容颜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绿色转型升级之路少不了青少年的力量。为引导孩子们走出温床,走进深山、走进自然,“只此青绿”项目由此诞生。

在个旧市文明办、团市委的指导下,以校外辅导员、环保卫士、矿工志愿者为主力,组建“只此青绿”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利用“双减”延时服务和课外活动时间,以“理论—思考—实践—感悟”为主线,为中小学学生开设“四绿”课堂,将环保理念和知识普及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一改传统课堂“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青少年自主探索、协同互助,由浅入深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

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四绿”课堂的老师名称使用荔枝(“励知”:鼓励学习环保知识)、西柚(“锡又”:以锡为代表的资源再利用)、山竹(“山足”:在山水间留下环保足迹)和橘子(“节资”:节约资源、能源)四种不同水果谐音命名。

在“学绿”课堂,“励知老师”开展趣味理论分享。老师拿出一块石头介绍道:“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曾是闪闪发光的矿石,为我们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现在我们要开动小脑筋,为它披上同样耀眼的‘外衣’,变废为宝,点石成金。”课堂中,通过“石头的新衣”“调皮的象群”等趣味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牢记环保知识。

在“思绿”课堂,“锡又老师”在博物馆中为学生们讲述千年锡历史的深邃,在生态公园带领青少年感受废弃矿山的转变,在环保公司参观废弃矿渣的改造。最后,引导青少年以作诗作画的方式分享所思所感,厚植爱乡情怀。

在“践绿”课堂,“山足老师”带领青少年植新绿、清垃圾、劝文明、倡新风,让学生真正成为环保小卫士。

在“悟绿”课堂中,“节资老师”带领青少年设计厨余蚯蚓堆肥箱、生态系统装置,在每个家庭深埋环保种子,通过“小手拉大手”营造浓厚环保氛围。

课上,志愿者还引导学生写观察笔记、制作文创宣传品,并着力培养“青绿小记者”,深层次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感知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

经过30个月的努力,志愿者核心成员从5人增加到63人,开展活动110余次,覆盖学校20余所,服务师生家长9000余人次。经测评,师生家长对项目的满意度达98%以上。

此外,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组建策划管理组、组织培训组、运营执行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推广组五个大组,对志愿者有效管理,在学生中选树“小林长”“环保小卫士”。同时,联动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人士捐资捐物,培育经济竹林,促进项目持续进行。

未来,项目组将继续拓展思路,用科技、数字赋能项目,让美丽锡都更宜居。

只此青绿,缕缕春风吹号角,当孩子们背上文创小布包时,“四绿”课堂又充满了童真童趣的欢歌笑语;只此青绿,阵阵雁鸣催人归,当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家时,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家乡的温情更浓了。半城山色半城湖,最美锡都入画图。

我们坚信,“青”不负锡山,锡山定不负“卿”!

个旧市文明办供稿 供图

本文内容由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