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状元不识街坊(打一成语)
导语:此人高中状元,因不识抬举躲过一难,三落三起终成大师
历史上,科考状元很多,学术大师也很多,但二者兼得者寥寥无几。考状元,说白了就是为了仕途,为了富贵,为了出人头地;搞学术,这行当需要悟性,需要心态,更需要荣辱不惊。有功利心者,混迹官场,难成学术泰斗。
明代状元吕柟(也作吕楠),就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理学家,他的名字甚至可以与大名鼎鼎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相提并论。二者不同的是,王阳明搞“心学”,吕柟搞“儒学”;王阳明主张“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吕柟主张“克己慎独”“亲贤远谗”。在心学盛行的明代,吕柟坚守儒学阵地,终成一代大师。
吕柟是陕西高陵人,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四月,其墓志铭称其为姜太公的后人。吕柟算不上神童,七八岁时入学时便有志于圣贤之道,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学习非常用功,十四岁通过童子试,成为廪生,后入太学。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在殿试时深入阐述仁孝观,技压群生夺得第一名,成为状元。
张榜的第二天,吕柟家中就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带着一份厚礼,自称是大太监刘瑾的干儿子,此行一是祝贺吕柟夺魁,二是替刘瑾传话,称刘瑾想结识一下吕柟这位陕西老乡。当时,刘瑾如日中天,权势大得很,有“立皇帝”之称,想巴结他的官员遍地都是,想给他当干儿子的官员也大有人在。
刘瑾主动示好,是给了吕柟天大的面子。但是,吕柟天性正直,早就对朝政混乱忧心忡忡,对刘瑾擅权乱政深恶痛绝,所以严词拒绝,不领这份情,既不收礼,也不回拜,这让刘瑾很不痛快。既然吕柟不识抬举,不识时务,不愿意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刘瑾对吕柟有了看法,一直想寻个机会收拾他。
吕柟虽被授职翰林编修这一文职,但心系国家安危。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安化王叛乱,吕柟上疏恳请武宗亲理政事,刘瑾得知后,气得牙根紧咬,并扬言杀掉吕柟,吕柟不得不称病辞职。吕柟离京后,刘瑾派人尾随,只要发现吕柟有一点对刘瑾不满的言行,立刻杀掉。最终,刘瑾派出的人无功而返。
吕柟当官没两年,就这么惨淡地回了老家,没有任何理由,其父大怒,抡起棍子就打。吕柟既不反抗,也不解释,跪在地上一声不吭,其父顿时明白儿子受了委屈,怨气也就消散了。几个月后,刘瑾案发,身遭凌迟,其众多党羽也被悉数诛杀,吕柟官复原职。如果当年上了刘瑾的贼船,吕柟估计难逃这一难。
刘瑾死后,武宗依然荒政。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乾清宫发生火灾,大殿成为废墟,吕柟趁机劝谏武宗,“一、逐日临朝;二、还处宫寝;三、躬亲大祀;四、日朝两宫;五、遣去义子、番僧、边军;六、撤回镇守中官”(《明史》)。这六条建议,条条针对武宗的弊政,可谓忠言良药,但武宗全当耳旁风。
一腔热血碰到一块朽木,吕柟对武宗大失所望,于是选择了辞职回乡。正德十六年(1251年)四月,武宗驾崩,世宗即位,立即重新启用了吕柟。见世宗颇有振作之意,吕柟“上疏劝勤学以为新政之助,略曰:‘克己慎独,上对天心;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庶太平之业可致’”(《明史》),世宗表示很受用。
好景不长,三个月后,震惊朝野的“大礼仪”事件爆发,不少大臣被廷杖免职,吕柟也受到牵连。嘉靖元年(1522年),吕柟被贬为解州(今山西运城)判官,主持州事。虽然遭贬,但吕柟毫不在意,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恤茕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盐池。一时间,解州大治,吕柟政绩卓著。
嘉靖三年(1524年),在御史卢焕等人的多次举荐下,吕柟升任南京宗人府经历,临行时,解州士民千余人哭送至黄河边,立碑刻记他的政绩。在南京期间,吕柟兢兢业业,历任尚宝司卿、太仆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成为三品高官。嘉靖二十年(1541年),吕柟辞职返乡,次年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克己慎独”“亲贤远谗”,这八个字是吕柟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诱惑,他毫不动心;面对波折,他淡定从容。当别人把为官作为攫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时,吕柟却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不畏强权、不恋富贵,成为坚定的精神守望者。吕柟前后为官三十余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家中无积蓄,是一位难得的清官。
辞职和被贬期间,吕柟保持一个平静而自由的心态,教书育人,教化相里,研究学术,著书立说,高陵、解州很多人都受益匪浅。吕柟死后,世宗辍朝一日,御赐祭葬;高陵百姓恸哭,罢市三日;远近前来吊唁者不下数千人;解州百姓闻讯后皆为其立牌位,遥祭哭奠。这份哀荣,诠释了吕柟不朽的一生。(刘秉光)
本文内容由小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