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怎样才能写好七律诗(如何写好七律)

导语:如何迅速提高诗词水平?写七律3首示范,情怀无限得几分古人气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要完全读懂诗词,首先要识得作者用典故的含意。如果自己要在诗词中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简单地说,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下面这三首七律为步韵晚唐七律高手许浑而成,主要就是锻炼对文字的驾驭和典故的运用。如果不看作者,步韵的三首作品放在古人的诗集里,你能认出来不是古人写的吗?如果不能,那说明作品起码已然有几分古人的水平了。

这就是步韵练笔的目的,要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先要达到古人的水平,然后才能谈到突破古人。

祗命许昌自郊居移就 唐 · 许浑

一笛迎风万叶飞,强携刀笔换荷衣。

潮寒水国秋砧早,月暗山城夜漏稀。

岩响远闻樵客过,浦深遥送钓童归。

中年未识从军乐,虚近三茅望少微。

七律 步韵许浑.祗命许昌自郊居移就

新叶迎风旧叶飞,野蹊何处洗尘衣。

回潮晓色行人早,逆水滩声漂梗稀。

绿上荷汀巢燕过,烟浮柳岸客舟归。

青春无计双蓬鬓,早已濠梁梦式微。

逆水,与水流方向相反。 宋 梅尧臣 《董安员外之信州铅山簿》诗:“古岸绿蒲老,春帆逆水轻。”

漂梗,漂流的桃梗。《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 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浮梗”喻漂流无定。 闽 徐夤 《别》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明 高启 《临顿里》诗之二:“人生真浮梗,吾生岂系匏。”

濠梁,濠水 之上。《庄子·秋水》记 庄子 与 惠子 游于 濠 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后多用“濠上”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 唐 贾岛 《寄令狐绹相公》诗:“不无 濠 上思,唯食圃中蔬。” 宋 苏轼 《十二琴铭·秋风》:“悲莫悲于 湘 滨,乐莫乐于 濠 上。”

式微,衰微,衰败。《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朱熹 集传:“式,发语辞。微,犹衰也。” 明 归有光 《张翁八十寿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能自振于式微之后。”

伤虞将军 唐 · 许浑

白首从军未有名,近将孤剑到江城。

巴童戍久能番语,胡马调多解汉行。

对雪夜穷黄石略,望云秋计黑山程。

可怜身死家犹远,汴水东流无哭声。

七律 步韵许浑.虞将军

学海攀登莫记名,尘风泥雨客江城。

翻霜鬓角春虽到,落魄花前梦不行。

病酒杯深桑柘泪,孤鸿信失水云程。

西窗坐听鹃啼血,老马迷途有哭声。

桑柘,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于东南,迄今尤盛。” 元 张养浩 《寨儿令·绰然亭独坐》曲:“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 借指故乡、故里。

鹃啼血,传说杜鹃啼声凄苦,昼夜不止,甚至口中流出血来,故称。常以形容悲怨之深。 清 王夫之 《读〈指南集〉》诗之一:“鹃血春啼悲 蜀 鸟,鸡鸣夜乱度 秦 关。” 清 徐吴念 《石门蔡贞女辞》:“三月鹃血带啼痕,清操直欲凌冰霜。”

老马迷途,老马一般是认识回家的路的,而这里却迷失道路,表示客居他乡太久,已经忘记了归去的路。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唐 郑绍 《游越溪》诗:“访泊随烟火,迷途视斗牛。” 宋 杨万里 《过五里径》:“当处迷涂何处问,一溪引我到前村。”

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 唐 · 许浑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七律 步韵许浑.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

潮青一线涨荷塘,来去苹花渡夕阳。

凫鸟声高江柳伴,渔舟船小水风香。

烟沈眼底缨尘尽,月上梢头海气凉。

或梦磻溪有熊兆,知君无处觅文王。

缨尘,比喻尘俗之事。《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李周翰 注:“尘缨,世事也。” 唐 白居易 《长乐亭留别》诗:“尘缨世网重重缚,回顾方知出得难。” 明 朱鼎《玉镜台记·宴会》:“罔极深恩报未能,孝思郑重利名轻,何心顾恋尘缨。”

磻溪,水名。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东南,传说为 周 吕尚 未遇 文王 时垂钓处。亦借指 吕尚 。《韩诗外传》卷八:“ 太公望 少为人婿,老而见去,屠牛 朝歌 ,赁于 棘津 ,钓于 磻溪 。

熊兆,指隐士将被起用的预兆。 唐 李峤 《雾》诗:“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谁知倚马高,得遂非熊兆。”

《六韬·文师》载: 文王 将往 渭水 边打猎,行前占卜,卜辞曰:“田于 渭 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 昌 。”后果见 太公 坐 渭水 边垂钓,与之语而大悦,遂同车而归,拜为师。古熊罴连称,后遂以“非熊”为 姜太公 代称。

本文内容由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