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孙权到了晚年和年轻时候判若两人呢(为何孙权到了晚年和年轻时候判若两人不一样)
导语:为何孙权到了晚年和年轻时候判若两人
理论上说,一个人的智力、政治经验,应该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问题在于,为何史书上的孙权早年英明神武,晚年却“倒行逆施”,一幅鬼上头的样子呢?
有人说,孙权老年痴呆了,这样说似乎能解释。问题是,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孙权老年痴呆了。相反,我们在史书的缝隙中还能看到很多孙权英明神武的例子。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是岁,步骘、朱然等各上疏云“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权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又司马懿前来入舒,旬日便退,蜀在万里,何知缓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蜀宁可复以此有疑邪。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今此间治军,宁复欲以御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蜀竟自无谋,如权所筹。……
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年老的孙权,并不是一幅老年痴呆天天撕报纸玩的样子。那只能说,我们并不理解孙权晚年种种举动背后的意义。
孙权晚年的“黑点”很多,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逼死陆逊。
问题是,许多人都忽略了,陆逊这位大哥到底是什么人?
在许多人看来,当皇帝只要任贤用能就可以了。问题是,人们通常都不清楚孙权面对的到底是什么问题。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自然是吴国国内无法无天的豪门大佬了。孙权称王、称帝,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问题是,江东的大佬们,服么?这种情况下,江东的大哥们虽然不能阻止这一切,但也都纷纷跳起来打孙权的脸。
好不容易混成了大魏吴王,孙权表示庆贺一下,张昭就公然把孙权怼的无话可说。
《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
张昭说的有道理么?有个屁的道理!孙权封王这种事,大家喝个酒庆贺一下有什么问题?多大点事,至于上纲上线到这种地步?
当然了,还有位大哥——虞翻,打起孙权的脸起来,那技术含量都是专业八级的。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於是大怒,手剑欲击之。
老板封了王,自然要感谢一下手下大佬这么多年的辛勤工作,敬大家一杯酒也是正常的;问题是,老板敬你酒,你装醉不喝,也就算了;老板刚转头,你他妈的就酒醒了坐起来。你是几个意思?
老话说的好,“尊者赐,弗敢辞。”你他吗的还名士呢,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你老师没教过你是么?当然了,虞翻这么牛逼哄哄给孙权脸色,说不定还真不把孙权当尊者。
这也是为什么孙权直到曹丕、刘备都死了好多年才称帝的原因。因为手下人不服啊!
第二个问题相对较小,那就是孙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而孙策、孙权不过是孙家的代理人,孙权这一脉并不能完全的压制住孙家的其他人。
首先,孙权的位子是继承自孙策。孙权这一脉的子弟自然是混的越来越好,问题是,孙策的儿子呢?
其次,孙策当年,也不过是孙家共同推举出来的代理人罢了。孙家的其他人,诸如孙静(包括孙瑜、孙皎)、孙贲、孙辅,甚至吴景,在东吴内部也是有很大的地位和独立性。
《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策立辅为庐陵太守,抚定属城,分置长吏。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
第三个问题就是一道千古难题了,那就是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自古以来最苦逼的职业,大概就是太子了。从太子的角度说,表现不好自然是错;表现好了,十有八九也是罪。
你表现的荒淫无道、醉生梦死,皇帝难免会怀疑你的智商,更会怀疑把江山交到你的手上会不会被你玩砸了。当然了,手下也会送你一顶“望之不似人君”的帽子。
问题是,如果太子表现的英明神武,大家纷纷表示太子是人心所向,皇帝,尤其是老皇帝难免会怀疑,太子是不是想提前接班了?或者说,大家是不是想让太子提前接班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来西晋的怀愍太子,之所以要玩一手“如坐针毡”,就是用这招告诉手下,别给了人家口实,让人家以为我成天没事就想着提前接班。
怀愍太子这样小心翼翼,都难免被人杀掉;自古以来行事太高调,然后在这上面栽跟头的太子,那是多了去了。
汉武帝把帝国折腾的要死要活,面对汉武帝的屠刀,大家不敢公然怼皇帝,自然把希望放在信奉儒家的太子身上,都说太子英明神武。总而言之,太子是帝国的希望!总而言之,太子是众望所归!问题是,汉武帝是什么人?借着巫蛊,一个回合就把太子给整坏了。
大家只是过年的时候去太子那里拜了一下年,就惹得隋文帝大怒。总而言之,你们去太子那里汇报工作,是不是希望我早死?于是乎,皇帝去太子宫里半夜上个厕所都提心吊胆。在这之后,太子的亲信那是倒了血霉,因为太子都是你们这帮孙子带坏的!老子这把年纪了,你们忍个几天能死啊?太子呢?自然也很快被收拾掉了。
许多人看《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都不理解皇帝为何要信任外人林九郎而怀疑亲儿子太子。问题是,这位太子刚当不过短短几年,朔方、河东、陇右三节度使手握重兵是心腹。这三个地方离长安有多近,你们可以随便查查地图。朝廷新设机构靖安司捉狼卫,核查朝廷三省四台五寺全部文书,调的兵来自朔方节度使,手续是太子支持者朝廷左相、兵部尚书李适之办的,调兵进京跟皇帝打个招呼就可以了(甚至打招呼都不用)。文人领袖一呼百应的何监(贺知章)是其老师,太子本人在灵武搞小朝廷和军屯。更关键的是,太子还没上位,就高呼要改制,争取对现状不满的人。如果太子突然想上位,或者太子手下的人等不到老皇帝挂想上位,皇帝能有啥办法?
唐玄宗是什么人?发动两次政变,干掉了唐朝最有权力的两个女人;逼的父亲退皇位、兄长让太子;一天之内干掉三个儿子,只因为三个儿子据说参加了似是而非的谋反。这种人打压太子,玩点平衡术怎么了?
回过头看陆逊。陆家是吴郡四大家族之首,更是传说中的江东四大家族之一,陆逊本人不但是军界领袖(东吴四都督之一,上大将军),更是政界领袖(丞相)。
《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陆逊传》:……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
其次,陆逊还是孙策的女婿,而孙策的儿子此时还活着;
《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陆逊传》:……权以兄策女配逊。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
最后,陆逊先是和前太子孙登打的火热,更长期和孙登一同镇守武昌: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徵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权迁都建业,徵上大将军陆逊辅登镇武昌,领宫府留事。
《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住十馀日,欲遣西还,深自陈乞,以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陈陆逊忠勤,无所顾忧,权遂留焉。
又深深参与到后太子“南鲁党争”当中,是太子一党:
《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陆逊传》:……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
最后
孙吴从开始到后来最大的问题都是江东世家,江东世家的存在非常大的影响了孙吴的方向。孙策属于莽夫型的,进入江东的时候把江东世家一顿压制,后来就被刺杀了,且不说这件事和江东世家有没有关系。
孙权上位之后明显是很重用江东世家的,陆家明显是和孙策有仇的,但是陆逊还能出来做事就是实例。孙权年轻的时候必须依靠本地世家来统治江东,但是随着孙权日渐老去,江东世家的代表人物在政府里又身居高位。孙权肯定是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后人能不能掌控局面的,所以临死之前搞一手大的,给后人开好路是正常之举。
本文内容由小蔼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