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德经中的反是什么意思(道德经反者)

导语:《道德经》第40章“反”与“弱”指什么?

道德经中的反是什么意思(道德经 反者)

原典: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此处又说“反也者,道之动也”。这两个“反”是一回事吗?首先,考察一下此句的文义,此句是者...也句式,很明显,意思是:反是道的运动结果。而道的运动是什么?是从无名向有名的运动,即“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尽管其有自己的运动方式。但是其主轴是人,其运动是离不开人的,因为道理的运动是人的思维在运动,而不是普通事物在运动。思维的运动方式就是把无名的事物有名化,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熟练化;把不属于自己的事物自我化。而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培养人的自我,而是培养人。总之,设法使世界属于人类就是道的运动结果。而属于人类,不是控制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

这样,对“反”的理解就可以更进一步:就是从有名的事物到无名的事物是道的运动过程;无名是地位卑微、无用、被人嫌弃的事物;有名是高贵、有用、备受追捧的事物。反,就是走向无名的反面。

由此推断,道的运动结果就是走向世界的反面。

关于对“反”的深入理解。无名与有名地位与性质是相反的,而运动方向是把无名变成有名的过程。为什么无名与有名是相反的?从道所追求的方向上看,从无名介入时,思维是从物内之欲着眼,而到成功创造了有名事物,所使用的人们,难免要从物外之欲选择产品的满意度。这是一种难以解决的矛盾,所以老子警告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走向反面是很危险的,但也只能“镇之以无名之朴”。

道不是固定不变的,是运动的。道的宗旨是为了创造新事物用来满足人类的生存基本需求;手段是从无用而没有地位的无名事物之中,寻找常人不知道的可用性而组织成有名的新事物;形式上是从无名走向反面的过程。

看来,遇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老子既承认“反”是道的运动结果,又承认人类必须避开这个结果才能到达道的境界。这就出现了“中”,人在无名向有名的运动中是趋向于中的,后文提出“中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反是结果而不是人的目的,人的目的是“中”与“和”。对自然界不熟识不行,不熟识那是与自然隔绝;太熟识也不行,那是与自然混而为一,成了自我的一部分。

那么,怎么理解“弱”?强弱是人类所遇到的事物的总体轮廓,因为自从发现所有事物都处于矛盾对立状态,才意识到,这是既对立又同一的存在方式,任何矛盾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而在相对立的一方中,处于弱势的是事物存在的本源。任何相对立的存在物,其所存在的蓝本都以弱势一方为根;而强势一方是在弱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弱势的底子与根基是强势一方的基础。

所以,老子说“弱也者,道之用也”,意思是说,柔弱的那方面是道的运用方面。世间的道理存在于弱势方面,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弱势方面,有力的方法存在于弱势方面。弱势方面,对于人来说指处于多数领域的群体;而强势方面,人员数量始终处于劣势。所以,多数人才是道的运用方面。

道家学派是实用哲学,这个实用不是实用主义,因为实用主义哲学是为私利服务的,而道家的实用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道的主要精神实质就是为满足人类生存之所需,按照老子说就是玄德: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如果用一个字说,道家学派讲的就是“用”,墨家讲“利”,儒家讲“仁”。有人可能会说“道”才是核心内容,也没错,但要知道道的核心是围绕着“用”而展开的。满足需要的是用;思想确立之前依靠用(空);思想转化为有名的实物依靠用。无用的地位则渺小,有用的则视为大。

人类的创造发明产生于有名,世界上不存在无名的创造物。所以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天下的创造物产生于成型的意识状态,而成型的意识状态产生于无型的意识状态。这也是蕴藏道的运动与作用的两种根本的意识状态。有名,就是成型的意识状态,无名就是无型的意识状态。

有型的意识状态,就是人类的最终发明创造。

翻译:

走向相反方向,是道的运动方式。柔弱的思想是道的使用价值所在。天下的创造物诞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产生于无名之物。

本文内容由小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