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很多人觉得被平均的原因(为什么总有人认为自己是对的)

导语: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被平均”了?

第一、平均数与中位数。

近期又公布了一些平均工资的数据,从国家第一次公布这些数据时,就有很大的声音抱怨自己被平均了,与自己的实际感受有差距,也有怀疑统计局的数据的可靠性的,其实这不是数据的问题,也不是你的收入比超过一半的人少,而是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的问题。

平均数:所有单位的值求和再除以单位个数就得到平均数。

中位数:所有单位按值的大小排列,按照次序第中间的那个单位的值即为中位数。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大部分人都觉的自己被平均了的原因。

如果群体中的差异不大,那么平均数往往更接近个人的直观感受,如果群体差异很大,那么中位数往往更接近个人的直观感受。也就是说,当社会贫富差距不大时,统计局的平均工资水平更离我们更近;当社会贫富差距较大时,平均工资同个人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则代表我们“被平均”了。

第二、选择性偏差。我们所选择的“相信”,我们是如何选择“相信”一件事情的?

选择性偏差是指人们常常根据自己对特定事件的代表性观点,来估计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这样人们可能错误地相信了“小数定律”,将一系列的负相关归因于一个确定的和独立分布的随机过程,从而出现偏差。我们总认为自己“被平均”,是因为我们本身就对自己的收入水平有较高的期待,并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较低,或社会贫富差距较大,所以放在自己身上就容易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要知道总理在前不久才说过中国还有6亿人口收入水平在千元左右。

因此,当我们事先就期望看到因果联系时,这种偏差经常会被忽略,就像在“自尊”的例子中那样。充满诱惑的相关性证据加上固有的偏见,就能够欺骗最聪明的大脑。

在测试中,如果所选择使用的是有代表性的样本,而不是自我选择样本分析(National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这样得出的关系会呈现相反的情况。

因此,应该提防选择性偏差的发生。当只有相关时,应避免因果推论。不可否认,复杂的相关数据里确实存在着有限的因果关系。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相关的证据有助于证明假设的聚合效度。然而,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消费者来说,宁可站在怀疑的角度,也不要被那些错误地暗示了因果关系的相关所蒙蔽。

本文内容由小畅整理编辑!